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规民约“约”出了“新环境”“新礼俗”“新风尚”。如今的沈北新区,村屯环境治理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良好环境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

仲夏时节,辽沈大地稻田翠绿,河畅渠清。走进沈阳市沈北新区财落街道大辛二村,一幢幢住宅楼整齐有序,一排排乔木灌木掩映多姿。在大辛二村,活动室里找不到一个烟头,楼道里看不见坛坛罐罐。

大辛二村是沈北新区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村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率先改善了人居环境,成了村庄基础上的“城镇”。进入新时代,在党建引领下,广大村民凝聚在一起,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大辛二村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近些年,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党建为引领,以村规民约为主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接地气、易执行的村规民约,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小民约撬动了大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不打折扣

黄家街道的大丁村三面环水,环境优美。大丁村党群服务中心背后的乡村饭店正在加紧建设,为旅游旺季的到来做好充足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丁村“丁丁营地”。(图/于海军)

以前的大丁村,鱼塘与环水渠水面被村民私自占用经营,2000年7月,退役军人张福铎担任大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回村里被他亲哥占用的池塘,村“两委”班子树立了“公平公正”的形象。

“乡村治理过程中,一定要规范好班子成员,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工作才能顺利推进,百姓才能信服你。”张福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丁村丁点儿茶社内,大家叙家常、话治理。(图/于海军)

大丁村毗邻辽河七星湿地旅游风景区,过去的大丁村环境卫生极差,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近几年,村里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针对积存的环境卫生问题,逐一排查,全方位治理,确保沟里无杂物、墙外无杂草、路面无垃圾。以前脏乱差的老大难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9年,大丁村形成了“三字经”形式的村规民约,乡村治理的“纹理”愈加清晰。该村修路、种树、修鱼塘,开设文化健身广场、活动阅览室,不断满足村民的需求,让村民享受到幸福宜居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北新区大丁村老人们在孝老爱亲食堂用餐。(图/于海军)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是关键,尤其在践行村规民约时,坚决不打折扣。

财落街道大辛二村党委原书记田志革的父亲去世,他没设灵堂、没摆花圈,仅用3个小时就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儿子结婚本应操办一下,结果只是两家亲属坐在一起吃了顿饭,连婚车都没有。

这两件事一直是田志革兄弟姊妹和儿子的心结,他却说,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又是村书记,应该带这个头,大家都在看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应为村民树立好的榜样。从那以后,小区里再也没有发生红白喜事搭台唱戏的现象,村民都说老书记这个头带得好。

新城子街道的大洋河村,曾经环境脏乱差,村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不到5000元。

2019年7月,外出经商的“能人”金波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优势,从深挖资源、盘活资产、用好资金入手,积极开展村企合作,参与市场化运营,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得股金、拿租金、挣薪金”,闯出了一条立足“三资”、收获“三金”的强村富民之路。

仅仅几年,大洋河村“打了个翻身仗”,在金波看来,除了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精准把脉”的村规民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治理是一场“双向奔赴”,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的服务对象,也是社区的主人。基层治理是一场“双向奔赴”,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走进兴隆台街道孟家台村,家家户户门前鲜花绽放。富有创意的墙画、街道两旁的绿植、干净整洁的庭院,让来来往往的游客交口称赞。

孟家台村地处辽河南岸,背靠七星山,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小村庄。曾经的孟家台村遍地是土路,没有路灯。如今,柏油路、路灯设施完善,村里环境越来越好。

村民魏淑清说:“以前柴草垛、粪堆影响村容村貌,每家每户的农具也是乱堆乱放。通过村规民约的规范,如今大家养成习惯更加自律,现在在村里溜达,环境大不一样,心里也挺美的。”

环境变好了,孟家台村开始下大气力开展文化建设。如今,村内的文化展板随处可见,各类“美丽庭院”评比活动让村民们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评比活动,看到别人家干净整洁,我们也不能落后。”村民朱维坤说。

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一些辽宁省内的作家、画家到此常住,孟家台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作家村。

辽河岸畔,七星山脚下,黄家街道拉塔湖村是沈阳市第一个农机专业村,主要发展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多年来,拉塔湖村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庄面貌整体改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百姓的幸福感洋溢在笑容里,体现在话语中。

“村边就是辽河湿地,以前时常有市里人过来钓鱼,人多了垃圾就多了起来,通过村规民约的规范和引导,村民的素质提高了,每个人都成了监督员,村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拉塔湖村河管员王秀江说。

在拉塔湖村,提起“好邻居街”,老百姓都为居住在这条街上的村民竖起大拇指,口耳相传他们多年来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共同致富的好人好事。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谁有个头疼脑热,大家都相互帮忙,没有看热闹的。”拉塔湖村村民曾繁芹坦言,基层治理是双向的,村规民约对村民素质提升有促进作用,反过来,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带动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村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尝到了“甜头儿”

自2017年12月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来,沈北新区共87个村全部修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

在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过程中,沈北新区充分体现“1234”原则。

“1”是“一个方向”,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

“2”是调动“两个积极性”,即上级政府积极性、群众参与积极性;

“3”是“三个坚持”,即坚持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坚持广泛征求意见、不搞一言堂,坚持问题导向、不盲目跟风;

“4”是“四个不约”,即法律范围内的不“约”、群众不认可的不“约”、做不到的不“约”、迎合形式主义的不“约”。

村规民约生成过程中,由村“两委”提议,通过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乡贤理事会等进行集中酝酿商议;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坚持“不操之过急、不走过场、不搞命令强迫”的原则,充分吸纳民意、尊重民意,凝聚村民的普遍认同;最后,形成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在街道审核后提交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报街道备案并全面公开。

近年来,沈北新区各街道村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把基层治理落细落实,并运用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村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尝到了“甜头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以大洋河村为例,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共享共治”的工作思路,探索“能人+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踏实走出了一条“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农村基层党建之路。其中,村规民约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沈北新区还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探索“美丽庭院+庭院经济”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农户院落空间,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农村,帮助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沈北新区创建完成了美丽庭院8478户、美丽庭院示范街91条,建设庭院经济村29个。

村规民约“约”出了“新环境”“新礼俗”“新风尚”。如今的沈北新区,各村屯环境治理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良好的环境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陋习早已不在,“厚养薄葬”成为村民们的普遍认同;通过“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村级劳模”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典型人物,争当典型、学习典型在沈北新区蔚然成风。

村规民约只是沈北新区基层治理的一个侧面。近几年,通过小民约撬动大治理,沈北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午后时分,在沈北新区村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壶热茶、几碟“沈北好贺儿”(沈北产的好吃的)、一圈椅子、几张桌子,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党群志愿者与群众面对面,叙乡情、话治理、办实事、谋发展。一幅基层治理的和谐画卷正在辽沈大地徐徐展开。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3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坚持党建引领村规民约“约”出村屯新貌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于海军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

“人民旅游”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