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八一晚会上,家喻户晓的歌星毛阿敏登台演出,用一首《马兰谣》打动了荧幕前所有人,仅仅几天时间,这首马兰谣就火遍大江南北。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三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就是这样一句简单不过的歌谣,甚至就连儿童也能很轻易的传唱出来。

图丨毛阿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谁也无法想到,这首歌背后的含义,竟然是我国一个绝密的军事基地。正是通过毛阿敏的这次演出,才为全世界公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档案。

那么《马兰谣》背后隐藏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要在这个时候选择公开它呢?

神秘的马兰基地

当“小男孩”在日本广岛爆炸的那一刻,全人类才第一次见识到原子弹的威力。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子弹虽然顺利的结束了战争,但是它的存在也时刻危及着全世界。为了打破美国核武器垄断的局面,苏联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成功研发了原子弹。

在之后的时间里,各国也抓紧开始研发独属于自己的核武器。眼看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原子弹,毛主席的心中十分焦急。

凭借着原子弹的威力,那些无核国家不敢轻举妄动,毕竟谁也不希望原子弹在自己的境内爆炸。想要打破核讹诈的威胁,那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956年,毛主席对着会议上的众人讲道:“要想中国不被欺负,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飞机大炮,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子弹。”

即使面临重重困境,靠着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从罗布泊传来了一声惊天巨响,一颗硕大的蘑菇云出现在世人面前。

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一个道理,中国终于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原子弹技术,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声来自东方的惊天巨响也让世界看到一个崭新的东方巨人重新站在他们面前,自此以后,中国不再畏惧其他国家的核讹诈。

而在原子弹成功研发的背后,有这么一群人隐姓埋名,告别家人来到大西北,只为了给祖国的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知道,想要成功研发核弹不仅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要给原子弹配备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国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但是好在还有苏联老大哥的帮助。有了苏联专家的指导,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速度非常迅速。

而核试验的选择就需要考虑许多东西,原本来到中国的苏联专家曾将敦煌定为核试验的选址,但是核弹爆炸后不仅威力惊人,还会给当地带来难以修复的核污染。

敦煌虽然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但是敦煌有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一旦被核试验破坏,对中国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核试验基地的总司令张蕴钰提出了反对意见,在经过众人的商讨之后,最终大家敲定了罗布泊。

在这片了无人烟的土地上,10万战士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他们改名换姓,在罗布泊基地日复一日的重复核试验工作。

因为在这茫茫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叫做“马兰”的花朵,罗布泊的核实验基地又被战士们叫做马兰实验基地。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92年,毛阿敏用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马兰谣》才给无数人揭开了马兰基地的神秘面纱。

在1992年的八一晚会上,组织上特意找到毛阿敏来演唱这首《马兰谣》。这首歌曲一经播放就被无数人传唱起来,就连小孩子也能哼上几句。

对于如此脍炙人口的歌谣,真正能够明白它含义的却寥寥无几。因为这首歌谣包含了我国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马兰军事基地。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兰开花二十一”对应的正是马兰第21实验基地,歌词中的小皮球也代表着中国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

对于曾经出现在马兰基地的工作人员,由于不能公布他们的信息,只能通过这一首歌谣来歌颂他们对出的伟大贡献。

艰苦环境

对于驻扎在马兰实验基地中的人来说,每日面对的只有漫天的黄沙与无尽的荒漠。每当基地司令张蕴钰回想起众人第一次来到马兰基地的时候,都会苦笑着对身边的人讲道。

图丨张蕴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里光秃秃的一片,几乎不长什么植被,仅有几株开在石缝中的马兰花。”也正是因为这些顽强生在的马兰花,张蕴钰司令才决定将基地命名为马兰实验基地。

而驻守在这里的战士们就像马兰花一样,每日都要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为了激励自己,这群人还有一个十分贴切的外号——马兰人。

罗布泊人烟稀少,这里大部分都被黄沙覆盖,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极为困难,更别说建立一个养活10万多人的实验基地。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由于罗布泊奇特的地理环境,它的气候也是十分恶劣,夏天的罗布泊白天温度就能达到60°,并且随着夜晚的降临,罗布泊的温度瞬间骤将至0°以下。

冬天的环境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凛冽的寒风就像刀子一样扎在马兰人的身上。在基地还未建设起来之前,每个马兰人都住在帐篷中,一旦风速加快,帐篷就会被吹走。

吃饭对于马兰人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就算大家围在一起,可是碗中依旧会有许多沙子。为了节约粮食,马兰人只能连同沙子一起将粥吃进肚子里。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沙漠中生存,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水源,对于马兰人也不例外,不仅是生活用水,修建基地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是周围一片荒漠,哪里会有水的存在。

为了保证基地的整场运转,许多马兰人拉着水车前往几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取水,就这样靠着一箱一箱的搬运,马兰人才将水拉进基地。

即使生活条件再怎么艰苦,马兰人并没有选择退缩,他们迎难而上,终于在荒漠之中筑起了一片实验基地。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马兰人来说,不仅要忍受肉体上的痛苦,他们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原本是为了国家进行共荣的试验,但是研发核武器事关重大,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保密。

每个来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都守口如瓶,并没有对家人说出自己的去向,甚至连工作的内容都丝毫没有透露。

许多人告别了家庭,孤身一人来到马兰基地,为国家的核试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运送病人途中意外去世的护士武桂芬,直到实验结束以后,她的家人才得知武桂芬去世的消息。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桂芬的事迹在马兰基地并不少见,她正是每个在马兰基地内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

两弹元勋邓稼先,原本是一个前途光明的科学家,为了建设祖国,他不惜抛弃美国开出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扎根在罗布泊进行核试验。

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他的妻子根本不知道丈夫从事的是哪项工作,甚至就连邓稼先是否活着的消息都无从得知。

图丨邓稼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兰基地的工作人员郭永怀,当他带着宝贵的资料坐上返回的直升机时,谁也没想到此时飞机却突然出现了意外。

为了给研究人员提供最真实的数据,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的搂在一起。他们用自己的肉体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保护得完好无损。

正是因为这些千千万万个为核试验贡献自己的马兰人,才让中国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原子弹技术,这些马兰人并不是为了荣誉,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重新站起来。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这些在一旁观测的马兰人激动的抱在一起,他们心中比任何人都要高兴。

直到1996年,我国的核试验已经完全成熟,中央正式宣布中国即将停止核武器的试验,马兰基地这才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是对于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来说,马兰基地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它见证了我国核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核武器也正是从这里逐渐从理论走到实践。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中央决定将马兰基地改造成一个军事纪念馆。

虽然无法重现当时艰苦的环境,但是参观的游客还是可以从那些黑白的照片中去了解当时先辈们的艰辛。每年都会有许多游客慕名来到此地。

结语

马兰基地已经变成过去了,但是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曾经每一个人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们都是我们不能忘怀的功臣,没有他们的努力,中国如何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核武器。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虽然中国正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松懈,反而更应该学习马兰人的精神,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时代在发展,中国更不能停下发展的脚步。我们都一个人都应该继承马兰人的精神,为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资料:
凤凰网历史《两弹元勋郭永怀遭遇空难》
环球网《这首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
文章叙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