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获悉,《成都市城市树木移植统筹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印发。

《管理办法》明确了城市树木的移植与利用,简单来说,城市树木移植尽量通过一次移栽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避免短期内重复移植;若不能直接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将被存放至“行道树银行”,根据后续需求情况再将树木从“银行”中移出种植。

因城市建设而被移植的树去哪里了?“行道树银行”选址何处,又将如何运行管理?针对这些问题,红星新闻记者对话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园林绿化处处长李智彪,解读“行道树银行”。

减少树木损伤和费用支出

尽量一次移栽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

“对于城市树木,首要原则是尽量减少移植。首先是成本方面的考虑,其次是树木年代久才有沉淀、才有文化、才有乡愁。”李智彪说,“但是由于轨道、道路、老旧城区更新等城市建设项目,必然会涉及树木迁改。”

以前,城市树木移植的常规做法是将树木移植到苗圃中进行管护,养护3至5年让树木长势、冠幅恢复,等到城市绿化需要,再将树木从苗圃移植到城市绿地中。“这样树木就会搬迁两次,可能会对树木造成损伤,还会产生两次搬迁的费用以及苗圃管护的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印发的《管理办法》提出,城市树木移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树木的生长特性及栽植地景观需求,尽量通过一次移栽应用到城市绿化建设,避免短期内重复移植。“比如,这里轨道建设工程项目需要移植出去一批树木,那里环城生态区建设或者道路绿化建设需要一批树木,那么通过统一的统筹协调,精准对接供需双方,树木一次移植到位,既节约了二次搬迁及苗圃养护费用,也减少了多次移植对树木造成的损伤。”

李智彪告诉记者,此前各区(市)县会在内部进行统筹对接,但是范围不够广,供需无法对等。《管理办法》则要求在成都市内全域协同,扩大了供需双方的对接范围。

“此前我们也进行了试点,熊猫基地二期有上万株树木就是轨道建设项目、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移植而来的树木,通过项目、资源整合,减少搬运次数,节约树木采购成本。”李智彪说:“但熊猫基地的移植当时是特殊试点,需要开专题会进行协调,但现在《管理办法》印发后,就形成了固定程序,无需再一事一议,提高了效率。”

打造“行道树银行”

让移植树木“有存有取”

对于无法精准找到需求方进行一次移植的树木,则将被栽种到“行道树银行”中。

“区别于苗圃,‘行道树银行’选址闲置地块,比如临近住宅小区、商业区的暂时不会进行建设的临时绿地。”李智彪介绍说,城市的“空白处”需要绿色空间,这样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能节省苗圃土地费用及管护费用。

“银行”,意味着有存有取。李智彪介绍说,根据《管理办法》,建设单位按照“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行政审批”程序和要求进行树木移出需求信息及统筹意向申报;树木接收单位根据本地需求情况及时进行树木接收需求信息申报;相关树木信息发生变化需实时更新,形成动态有效移植树木信息数据。“将供需双方的需求数据‘存放’在银行,树木栽种在‘银行’,后续通过供需匹配再进行树木移植。”

“‘银行’还会优先满足移植方的需求。比如建设轨道交通的过程中,需要将树木移植到‘银行’,等到4、5年建设完成,该地进行景观恢复时又需要种植树木,这种情况‘银行’会优先满足。”李智彪说。

李智彪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正在搭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流转平台,平台投入运营后,大家可通过公园城市智慧云平台进行查询。“以前是有了移植的树木,再去询问哪里有绿化的需求。但有了这个平台后,供需双方就是同步进行的,更利于资源匹配。”

“也希望有绿化需求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区域在平台上申报需求,我们将根据需求匹配树种、规格、数量,进一步促进移植树木的再利用。”李智彪说。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实习生杨玙睿吴昱丰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