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中欧主要新能源车企在中国商务部举行闭门会议,会上中欧车企一致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国商务部表示,据企业反映,欧委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中,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欧方搜集信息的种类、范围、数量前所未有,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欧盟此举被认为是借所谓“反补贴调查”之名,窥探中国技术内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部长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

欧委会已于6月12日公布了“初裁结果披露”,按照调查程序,下一个关键节点,是7月4日。当天,欧委会将公布“初裁结果”。从报道数据量来看,美西方媒体十分关注这个节点,近期日均报道量达到了单日近千篇。按照欧盟的规则,“初裁结果披露”只是预先公布一些“初裁结果”中的临时税率、受调查企业的情况等。此外,由于欧盟成员国内部在对华加征关税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基本没有可能在7月4日前达成关税调整的内部共识。

欧盟拿出的理由很冠冕堂皇: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受益于政府的补贴,导致了大量低价产品涌入欧洲,对欧洲本土的电动汽车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是一场打着“公平”口号实则不公平的打压。无论欧盟的这一税率是源于对中国电动汽车生产成本的过于低估,还是盟友美国的怂恿,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打压的态度展现的一览无余。中国在欧盟放出消息的五天之后,也拿出了对欧盟的回应——中国将会对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欧盟宣布加征关税对德国总理来说来得不是时候。德国经济已经停滞3年,复苏还需要很长时间。柏林方面将与中国的贸易争端视为创造更好增长环境努力的挫折。朔尔茨日前在德国联邦议院表示,“我对欧盟贸易政策的结果并不满意”,“必须做出重大改变”。德国新闻电视台6月28日称,近几十年来,中国对于德国经济来说变得太重要了。在一项调查中,91%的受访德国企业表示仍希望维持在华业务,甚至每两家公司中就有一家计划扩大投资。

中欧双方高层也展开了密集地接触。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访华上周刚来华访问,并与中国签署了不少合作协议,这两天,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又来到了中国。哈贝克也不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在他访华之前就坦言,他此行并不对缓解中欧之间的分歧抱有希望。然而,维辛却在一抵达中国后就批评了欧盟的做法,他直言关税是一种破坏性的做法,并呼吁欧盟不要对华加征关税,而是争取良好和公平的竞争规则。

不过,当哈贝克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之后,他立刻就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哈贝克在结束了对华访问的行程之后,就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发表了看法。他不仅认为中国应该接受欧盟各国施加给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制裁措施,同时也呼吁中国未来减少与俄罗斯的贸易接触。哈贝克这种立刻变脸的做法很快就引发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总理建议中欧针对当前的贸易纠纷,双方均征收15%的关税,同时表示如有异议可继续磋商,但必须确保条件对等。朔尔茨希望通过实施均等征税的措施来促进中欧和解,避免可能引发的贸易冲突。德国对这项建议表示支持,中国同样表示赞同,因为德国的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且对竞争毫不畏惧。对于中国而言,实施均等的税收政策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内汽车企业的利益,还有助于避免中欧贸易争端,可谓一举两得。

不少欧洲国家都认为这种来自中国政府的补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种说法显然就是欲加之罪。在许多欧洲国家看来,中国廉价的土地承租资金和廉价的用人成本都是中国政府向这些企业提供补助的具体表现。但这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国情而决定的,绝不是因为中国政府向相关企业违规提供了补贴。这已经不是欧洲各国第一次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大打关税牌了。在此之前的几年,多家中国企业都在欧洲市场上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欧委会再次采用相同的手段,迫使两家中国企业退出罗马尼亚太阳能项目的竞标。此外,多家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活动中,遭到了欧委会援引《外国补贴条例》进行的突袭检查,严重影响了它们在欧洲的正常运营。因此,商务部这次提到此事,并接受了业界提交的壁垒调查资料,必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回应欧盟的打压行为。商务部还宣布,将对欧盟《外国补贴条例》给中国企业在欧投资经营带来的损害展开审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将进行期终复审调查。在复审调查期间,中国将继续对从欧盟进口的甲苯胺征收反倾销税。中国这一举措可以看作是对欧盟实施反制的回应。欧盟不当跟随美国,对中国进行无端制裁,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利益。对此,中方自然无法接受,并当时就直接向欧盟发出警告,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然而,欧盟无视中方的警告,依旧态度傲慢、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