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毛阿敏在“八一”晚会上演唱了一首歌曲,引发全场轰动,这首歌就是《马兰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词是“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这首广为流传的儿歌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时代里,犹如一阵清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哼唱。然而,过去的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人们都以为《马兰谣》是毛阿敏一贯的抒情风格,但后来才惊讶地发现,这首歌竟然隐含着中国一个从未公开的绝密军事基地的信息。

这个基地在哪里?歌曲是如何传递这些信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某些国家的核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领导人决定:咱们也要造原子弹!这个决定一出,立马引来了一片质疑和嘲笑。

建造原子弹的期间,苏联因为与我国关系恶化,突然宣布撤掉派往的苏联专家,临走时还非常鄙夷的说了一句:没有我们的帮助,就算再给你们一万年也造造不出来原子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放话:"只要我活着,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看你,可你偏偏是最争气的,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全世界鸦雀无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秘密基地选址

起初,科学研究人员将试验场地锁定在敦煌。然而,经过现场勘察,他们发现敦煌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核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合的是,新疆罗布泊附近的马兰地区,恰逢此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经过科研人员的一番勘察,不仅发现此地位置合适,不会影响附近环境和人民生活。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马兰花”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天然的辐射探测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核试验会释放大量的辐射,这些辐射会被“马兰花”吸收,并且在“马兰花”叶片上产生一些特殊的颜色变化。

通过观察“马兰花”的颜色变化,科学家们可以判断核试验是否成功,以及辐射是否泄漏,从而保障了核试验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种种条件都优越的情况下,我国科研队很快便确定了将马兰地区设立为核试验基地。而这才有了之后的《马兰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兰谣》背后的故事

通过《马兰谣》的歌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首歌正是为了歌颂那些在马兰基地辛勤付出、艰苦奋斗的先辈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兰军事基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地区,是中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自从科研队选取这个地方为核试验基地后,便采取了相当高规格的保密政策。

首先,你无法从地图上获取它的位置,其次,刚开始马兰的名字也被抹除,留下的只是一个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正是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十万多名官兵和科学家默默地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他们在这里一起努力奋斗,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

“在此之后,人人都会唱这样一首童谣:‘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大部分人只是觉得这首童谣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并没有深入探讨歌词的具体含义。

可直到深入解析后才发现,歌词里竟然隐喻着如此多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歌词中的小皮球,象征着那颗成功引爆的原子弹,因其外形酷似球状而得名。而歌词中“开花”指的是原子弹顺利爆炸,数字21指的是21所,也就是核研究所,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歌词中28256和28257这两串数字是基地的代号。

据说创编这首歌谣是当年参与核试验的人员为了庆祝试验成功,但又要做好保密工作,所以把当时使用的密语加入到了里边,后来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加深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子弹的功臣们

如今,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马兰基地也没了当初神秘的面纱。虽然核心区域仍然严格保密,但部分开放区域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亲身感受核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可以说,从保密到公开,《马兰谣》传递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讲了很多遍,但最后还是要说一下当年先辈们所做的事迹,再次重温一下当年的艰难与苦难,方能牢记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原子弹的研制过程是非常艰苦的,不仅在研究方面非常困难,就连生活也异常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子弹的研制基地设置在燕山脚下的工程兵试验场内,它建于1960年的1月,并在三个月后成功打响了轰炸试验的第一炮,让中国原子弹从理论走上了工程试验。

但这期间所遭遇的困难仍然不断,苏联撤走专家,还把数据资料烧毁,后经过我科研人员抢救,才得到了几张残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凭借着这几张残纸,我们国家也势必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一切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没日没夜的推算计算,所用的草稿纸甚至能铺满整个罗布泊。

但就在一切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基地断粮了,此时正值灾难时期,粮食产量大大减少,实验基地的科研人员,每天只能吃野菜,啃树皮,才能勉强的进行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每个人分到的食物还是少的可怜,但就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我国的科研人员毫无怨言,每天用惊人的毅力去完成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极限。

就这样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研制原子弹事业即将接近尾声,1964年9月28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成功在罗布泊发出那一声振奋人心的龙吟。也同样标志着中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压迫,以及核讹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我国自启动研发计划起,至首次进行核试验,仅历时九年。这一进展速度大大超出了美国和苏联的预测。

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新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

在接下来的32年间,中国在其马兰基地共计实施了45次核试验。每一次成功的核试验,都是无数科研人员付出心血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