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ep Moving

保持·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人物报道,探索时代价值

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开幕

7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非虚构写作工作坊开幕,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对授课嘉宾及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非虚构写作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既是热点,也是趋势。未来,新闻传播学院将持续发挥非虚构写作的风向标作用,致力于将非虚构写作打造成为教学和研究的高地,鼓励师生深入社会变革的一线,挖掘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具有时代价值的非虚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坊开课首日,《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基于其丰富的人物写作经验,带来了以《近二十年人物写作所感》为主题的精彩授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授课伊始,卫毅指出,无论是新闻还是历史,其核心都是“人”。他强调,新闻的价值在于写人、影响人,而世界之所以能够被感知和认识,正是因为“人”本身的存在。

卫毅首先厘清了人物报道的相关误解,他指出,广义而言,所有的报道,都是人物报道。新闻工作的每一道程序都离不开“人”,且最终目的是“人”。狭义而言,以“人”为目的的报道,难有定论。这是人物报道的难处所在,也是魅力所在。卫毅将世界分为“人外世界”和“人内世界”,并认为人物报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连接这两个世界,展现人的复杂性和内在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探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时,卫毅指出,非虚构写作的边界性、选择的限制以及作品的形态都是写作中的难点。人物报道不应简单地以正反、好坏来区分人物,而应深入挖掘每个人的复杂性,以更真实地还原和理解人物本身。他强调,写人物不应该分大和小,人物的大与小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都值得我们关注和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毅还特别强调了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永恒冲突在人物报道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冲突是永恒的,平衡是暂时的,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一定要理解时间和空间。写新闻就是写历史。新闻在写下那一刻便已经是历史,或者说是历史的底稿。因此,写一个人,应该把他放到历史或即将成为历史的现实中,才能看得更真切。卫毅以《路遥身后二十年》《放映员往事》《莫言的国》等作品为例,说明在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关注时间性带来的特殊性,达成人物特性与时代性的强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卫毅认为,文章的结构是有力量的,结构即如何组织你所了解和理解的事实,从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巧妙地表达主题,在具体的写作中,应通过文章的结构设置将不同的空间和核心场景并置在一起,并考量创作者与受访者的关系,进而获得多层次的复杂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卫毅以作品《白银时代——一桩连环杀人案和一座城市的往事》为例,深入剖析了非虚构写作选题、采访、撰文的全流程,为学员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一项非虚构作品的启动反映时代的变化与人物的命运。课后,学员们围绕授课案例与创作实践展开了热烈的提问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毅指出,非虚构写作具有其自身的超越性,他鼓励学员们在创作过程中思考其背后更本质的存在,借写作认识世界,拓展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幕式由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吴冬艳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一周,知名非虚构作家、媒体人将作为授课嘉宾,持续带来人物写作的深刻见解和实践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版丨尹双

主编丨张蔚

审核丨祁雪晶

出品丨瞭望融媒体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