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对全国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党的声音,是中共党内最高权威的喉舌,直接受中共中央领导。

因此能够登上《人民日报》的人物或者事件,一定具有典范作用,值得全国的民众深入学习和了解。而近期,《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海南大学凤翔书院:探索实施“学苗协育计划”种好个性化人才培养“责任田"》,点赞海南大学凤翔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海南大学的学院第一次得到《人民日报》的报道,就在4月底海南大学的青云书院因课程化与非课程化相结合的育人体系登上《人民日报》

那么,海南大学的书院能够频繁被《人民日报》报道,就说明该校的书院制甚至是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之间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值得其他高校深入学习,那么海大的人才培养质量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下文为大家详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海南大学全力推进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和书院制“三大改革”,强化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个特性人才培养机制。而海大的探索与革新,正好是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培养路径。

就以本次被报道的凤翔书院为例,这里为学生搭建了跨学科、跨学历、跨年级的学术交流平台,这样一来为学生塑造了更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不同年级学科的学生在谈论和交流得到提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此外,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摸索适合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让每一个学生的“出厂”都独一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凤翔书院的学生对这一平台也发自肺腑的认同,该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的郗宏焱在参加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专题讲座后说道:“通过凤翔讲坛系列活动,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知识”。

事实上,在凤翔书院这类讲座、讲坛等活动层出不穷,比如凤翔讲坛是聚焦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兴趣培养、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愿参加原则,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活动,目的是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实现学科门类交叉、学历层次交叉、年级高低交叉,促进学生在学术交流中产生“熔炉式”化学反应。

这既满足了当下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下发展交叉学科的必要,也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专业类别学生的学习期望,更能助力学生成为社会紧缺的“新质生产力”,所以如果各位学生在找一所可以支撑个性需求,还有充足的资源与平台的高校,那么海南大学就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