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日,雨后汾河景区四期。王韵菲 摄

时间年轮镌刻历史荣光,时代方位标注崭新未来。

去年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及省委部署,强化省会担当,勇于改革创新,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谋求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各种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如今的太原,呈现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良好态势和局面,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目标明思路清

一年多来,太原坚持以领袖嘱托指引前进方向,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思路举措更加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关心山西和太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四次莅临山西考察、两次深入太原调研,嘱托我们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太原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太原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意见》,赋予太原重大责任和使命。

立足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雄厚、交通区位优越、环境优美宜人、能源保障有力等优势,如何以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推动太原在全国版图中强势崛起,是市委一直在慎重考虑和通盘谋划的重大战略任务。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韦韬同志到太原工作后,坚持调研开局开路,用1年8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市103个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走出去”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市级层面上,积极借助国家、省级智库力量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全面系统分析太原的战略机遇、比较优势、矛盾问题,务求做到政策制定既符合党中央及省委要求、符合太原实际,又富有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市委坚持从全局出发,系统把握太原发展的时空背景,突出答题意识,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解决主要矛盾,突出上下贯通与远近衔接,在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

2023年11月29日,中共太原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举行,提出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强调锚定“六地”发展定位,努力把太原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更好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当引领、作示范。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建设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策源地,建设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建设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六地”发展定位,是忠实践行领袖殷殷嘱托的实际行动,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客观要求。

太原市委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惠民生、强党建中总结出、运用好抓工作落实的“543”体系,强化抓落实的担当,提高抓落实的质效,夯实抓落实的保障,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只争朝夕、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一系列标志性、牵引性、战略性举措,激励全市上下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对发展愿景更加认同,迈向未来更有底气。

产业兴势头好

一年多来,太原坚持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全市经济承压前行、发展势能持续积蓄。

产业,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腾飞之梦。市委提出“六地”发展定位,并将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放在了首位。“专业镇+产业链”双轮驱动,太原制造长风破浪。

太原以专业镇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第二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7月3日举行,太原1个省级重点专业镇、10个市级专业镇集体亮相。其中,小店数字经济专业镇、阳曲杂粮专业镇、尖草坪特色食品专业镇、清徐葡萄专业镇、娄烦固废利用专业镇是新认定的市级专业镇。

以阳曲杂粮专业镇为例,“阳曲小米”“首邑田园”“清风良业”等特色品牌享誉国内外,带动1.6万户农民就业;龙头企业蓝顿旭美,产品覆盖马铃薯加工全品类,市场占有率20%,年产值约30亿元。

太原以产业链建设带动产业纵向延伸。在去年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确定6条重点产业链基础上,太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顺应国内产业和消费升级趋势,确立升级版的“1233”重点产业链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一流企业“链”就一流产业。不久前,全市第一批22家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布。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和灵魂,“链主”企业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中,聚链成势、聚势成潮。

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这条主线,太原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建设“晋创谷·太原”先行区,推动首个中试基地年内建成投用,在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四链”融合、贯通产学研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晋创谷建设蹚路子、作示范。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太原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升级“一揽子”人才新政,打出一系列招才引智“组合拳”,人才集聚度持续提升。

人才蔚起,城市方兴。5月28日至31日,“2024年青年博士太原行”活动举行。这是太原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政策最优、诚意最足的招才引智活动,吸引了海内外300余所知名高校的2048名青年博士与太原结缘,太原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广为流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去年9月至12月,太原选派55名干部赴合肥跟班学习。大家归来后在各自岗位上主动思考、谋划、对接,探寻太原破局突围、强势崛起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以新面貌新作风创造新作为新业绩。

今年,太原实施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推动高质量发展,太原积厚成势。

舞台广活力足

一年多来,太原坚持以开放之姿走向广阔舞台,城市活力持续迸发、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此次考察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太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3月底,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赴京走访考察航空航天企业,积极谋划通用航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发展“组合拳”。

近年来,太原跨越山海,积极牵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充分展示太原之变、太原之进、太原之美,将更多资源引入太原,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赢未来。

开放的太原还主动拥抱世界。希腊、土耳其、葡萄牙、摩洛哥、埃及、法国、德国……太原市代表团走出国门,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

去年9月,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海内外宾朋齐聚太原、同襄盛会,交流先进理念,展示最新成果,深化务实合作。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等活动成功举办,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走进埃及、法国、希腊,太原吸睛无数。

太原广泛推介宣传,广迎各地朋友,自信彰显城市内涵与魅力,国内外企业、客商、游人纷至沓来。太平洋建设董事局主席严昊表示,太原具有为东部企业转型提供空间、扩大市场提供服务的优势,是一个值得被选择的城市。

太原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要素,激活演唱会经济,塑造标志性旅游IP,不断提升“唐风晋韵·锦绣太原”美誉度,正在成为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

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全力建设“博物馆之城”。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1座,平均每5.4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文博场所正成为太原旅游的最大增长点。

标志性旅游IP也频频出圈。电影《满江红》使太原古县城成为全国各地游客争相体验打卡地。汾河雁丘园景区游人如织、广受关注。钟楼步行街、天美杉杉奥特莱斯等火爆繁荣,持续点燃节日消费热情。

“歌迷之城”是太原文旅的新名片。一场场演唱会在太原拉开帷幕,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活力。华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全年承办演唱会20场以上,将吸引70万名歌迷观演,带动综合消费达数十亿元。

生活美收获多

一年多来,太原坚持以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幸福之城暖润民心。

看病就医是日常生活大事。“复诊再也不用往北京跑了!”家住万柏林区的秦女士患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多年,闻听自己的主治大夫来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坐诊,她第一时间赶来,“太方便了!帮我解决了大问题。”去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揭牌,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疗“国家队”扩军。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山西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太原。“家门口”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正在造福更多太原人。

教育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去年9月,西华苑小学迎来首批180名一年级新生,解决了周边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国科实验学校、十二中国樾龙城校区、五十三中、第三实验中学民航校区等高标准新改扩建学校陆续启用,新增学位万余个。

家住西山地区的居民盼望着地铁1号线早日开通运营。今年,1号线将与既有2号线形成“力”字型的轨道交通网络架构,太原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

美好生活,民心所向,幸福所在。一份份民生实事清单,关乎着城市发展的“大逻辑”,也连接着百姓生活的“小确幸”。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十年间,太原常住人口增加110万,且保持着每年10万以上的人口增势。

一座城市幸福与否,人口是最好的风向标。“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太原实至名归。还有“2023年度活力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及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一系列“重量级”“国字号”荣誉背后是太原的宜居、宜业。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太原市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6.8%,综合污染指数为4.95,历史性进入“4.0+”时代。太原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扎实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美丽太原建设造福一城居民。

全市上下努力奋斗,太原站上更高起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承载着底蕴与希望,古城太原跨越2500年历史烟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新活力,向着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阔步前进。

记者 何宝国 殷雪鸢 李 静 贾尚志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