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确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点领域和着力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一论述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上海建设城市治理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要在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点领域和着力方向。

上海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新要求

从目标上看,旨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上海进行超大城市治理的方向,旨在形成一整套框架体系和核心机制,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样板和经验。

从理念上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逻辑,是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价值原点。以人民为中心,既要考虑“原住民”,也要考虑新市民、新青年和国际人员;既要满足人民基本需要,也要提供高品质服务;既要提供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路径,也要使人民能够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从方式上看,需要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每个人都享有参与治理的机会,不同利益相关者均能够通过遵循相应规则,按照特定的渠道和程序,参与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

从运行上看,需要追求活力和秩序相统一。城市治理要在确保秩序的前提下,推动全体人民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经济社会活力绽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从支撑上看,需要强化科技有效作用。科技要为城市治理服务,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谨防出现“科技钳制”效应。要针对城市治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流程再造,强化科技支撑。

从结果上看,需要创造高品质生活。“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脉相承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生活。因此,要在落实目标、理念、方式、运行、支撑的基础上,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

上海要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主要包括五个重点领域: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参与,包括多层次、多人群、多领域的参与渠道建设机制,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透明开放的公众参与全流程闭环机制等;二是区域化党建,包括党建内容深化细化落地化机制、党建促进城市治理问题解决落实机制等;三是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包括社区资源建设长效机制、社区全人群参与机制、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对接机制等;四是科技支撑,包括应用场景需求发现机制、数据整合智慧应用机制、各领域“轻应用”小程序开发机制等;五是高品质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机制、公共服务提供和人口结构变化联动机制等。

加快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建议

一是推动从功能、资源、责任的“碎片化治理”向联动、协同、共融的“整体性治理”转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协同城市治理各主体、运用城市治理新技术、联动城市治理各领域,切实推进整体性治理。

二是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将人民民主贯穿于城市设计、规划、管理、运行、更新等全过程。深化重大决策、重大制度、重大政策的市民咨询制度与规范,全方位听取民意、汇聚民智。逐年扩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数量,制定出台政策和常态化机制。进一步激发市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完善提出建议、办理和反馈的闭环机制。

三是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继续深化基层社区“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等各类议事平台建设,组织群众围绕社区公共事务说事、议事、主事,提高人民协商能力和民主水平。

四是以科技赋能治理,分层分级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市级层面聚焦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解决“各管一摊”的问题;区级层面围绕区重点领域开展处置流程的梳理、优化、再造,打造闭环处置机制;街镇层面,高效率、低成本地建设一些“轻应用”和小程序。

五是深化城市公共服务多元高效供给机制。一方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构筑均衡、普惠、平等、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开放范围和程度,引进集聚或培育一批知名生活服务品牌。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或中介组织,优化城市治理资源配置。继续完善基金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工机构的扶持政策体系,充分激发社会活力。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