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审视,服务业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其中代表流动人口情况的旅店业颇具标志性。自从吉林城建设之初,旅店业就开始了缓慢发展的过程,一座座规模不等的客栈旅馆星罗于松花江畔。在这一些特殊的公共空间里,来自各地的商旅聚集、相会、交流,交换着各种信息和文化。位于吉林城区东部的东关地区,旅店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昌邑区境内的旅店业却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传统客栈向现代旅店的转变。

在清代早期,由于吉林城是一座由八旗兵丁及家属、发配流人为主要居民的军寨,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旅店业极不发达,客商往来,多在驿站解决临时食宿。撰写过《柳边纪略》的清代文人杨宾从关内远赴宁古塔探望因罪遭到流放的父母时,在吉林夜宿,投宿的就是尼什哈驿站。在这里他留下了《宿尼什哈站》一诗记述当时驿站使用秸秆制成的糠灯,食用粗粝麦饭的简陋情形:

水经玄菟黑,山过混同青。漫道无城郭,相看有驿亭。

糠镫劳梦寐,麦饭慰飘零。明发骑鞍马,萧萧逐使星。

清朝中期以后,在吉林城东关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型客栈。
这些客栈门口悬挂箩圈为幌,条件也十分简陋。如在《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牛子厚的女儿口述家世的文字中提到,清嘉庆年间,牛家高祖牛金玉夫妇由山西闯关东,来到吉林城小东门外,落脚在松花江北岸开小客栈的侯家,开荒种菜。后来,牛家盘下侯家小店并将小店发展成大车店,同时经营杂货油盐烟麻店。在道光初年,经过苦心经营,终于形成了船厂牛家巨大家业的根基——“源升庆”。

另外从晚清开始,每逢严冬时节,在封冻的江面坚冰上,有人会凿冰立栅,修建临时房屋,开设俗称“水院子”的冰上客栈。吉林城的水院子主要集中在临江门到东莱门一带。东莱门以东则很少,但有一家叫“杨水院子”的客栈尚具规模。杨水院子设施简单,住宿为“大通铺”,有厨师制作各种档次的伙食。和所有的水院子一样,“杨水院子”还是向城内居民售卖柴禾的铺子,有专门卖力气的劈柴人——“扛大斧子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因丰满电站建成,吉林市区松花江段不再结冰,水院子才消失于历史。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夺得了沙俄在长春以南铁路沿线上的各项权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里还开设了特殊的商埠区,殖民者随之蜂拥而入。吉林城的商埠区位于东关,自开设之日起,旅店就是殖民者热衷从事的行业,如武藏野、近江屋等旅馆。进入民国后,吉林东关商埠发展迅猛,日渐繁荣的经济也促进了旅店业的发展,许多中国人、朝鲜侨民也加入了兴办旅店
的行列。

在这一风潮中,由于日本殖民先锋——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大力支持,在吉林东关出现了一些规模大、设施新、管理前卫的大型现代化旅馆。1924年,远藤家族在当时吉林省省城大马路兴建了一座二层钢混楼房,开设了吉林名古屋旅馆。虽为连锁旅店的支店,但其备案的“商工业主”与总店一样,也登记为远藤梅三郎。从目前文献资料上看,这家旅馆不仅经营住宿,还兼营餐饮等
服务门类。

另外,与名古屋旅馆同期,日清旅馆也在吉林城新开门外大马路道南开业,这家旅馆挂有“日清ホテル”招牌。经查日文“ホテル”是指符合“西式装修风格,客房间数为10间以上,每间客房面积在9平方米以上”等标准的现代旅馆。因此“日清ホテル”即证明此旅馆的硬件条件和名古屋旅馆一样,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旅馆。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市东关地区的现代化旅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商埠大马路(今重庆街),自北向南有东京、日清、名古屋三家大型现代化旅馆。其中位于大马路与六经路交汇口的西南角的日清旅馆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1932年由新开门外迁至此处)。

日清旅馆是一栋耸立于街角的三层L形现代化的楼房,专门接待日方官员。这座建筑基础全用鹅卵石筑造,建筑面积为2309.53平方米,底层面积811.51平方米,混合结构。每个房间都带有储藏室(拉门壁橱)放衣物用,并设有浴池、洗漱室,室内有暖气设备,房门为拉门式。由于建筑样式特殊,设备、装饰现代,加之规模居首,在当时,日清旅馆已一跃成为吉林城最高级的旅馆。

从文献记载上看,在解放前前,吉林城大马路上还有许多中国人经营的客栈,如日升栈、丰顺栈、洪发客栈等等。但这些传统客栈的硬件设施、服务项目、服务水平与这条街道上日本人经营的“新式洋楼”旅馆,存在极大的差距。尽管这是一段令国人倍感屈辱的历史,但从历史看,恰恰是这些带有殖民色彩的旅馆,悄然引领着整个吉林城旅店业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

吉林市解放后,在东关大地上出现了服务人民的现代化宾馆。其中东关宾馆、江城宾馆等单位长期为市内旅店业的顶流单位。直到今天,作为吉林市旅店业的旗手,设施最先进,服务最完善的世贸万锦酒店,仍屹立在东关大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