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主席,想必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除此之外,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流传后世的诗词,有100多首。

有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或“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或“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样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像“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诉衷肠(赠周恩来)》)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或“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七律·洪都》),这样表达革命志向的诗词。

有像《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样写给革命同志的诗词。

除了这些,毛主席还给5位女同志写过诗,这5人都是谁?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写给杨开慧的2首诗词

1913年,先后在日本、英国、德国留学长达10年之久的杨昌济返回国内,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教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杨昌济很注重儿女的教育,早在1908年,便给家中的妻子向振熙写信,嘱咐一定要送女儿杨开慧上学,在杨昌济的支持下,杨开慧成为老家板仓第一批女学生,不仅如此,向振熙也进入女校,读实业班,母女二人一同进学,成为一时佳话。

在杨昌济回国后,向振熙、杨开慧母女二人也来到长沙,杨开慧在县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1914年秋,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成为杨昌济的学生,并在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开始关心革命。

作为杨昌济的得意学生,毛泽东等人经常去杨昌济家请教救国救民的道理,当杨昌济给他们讲解时,杨开慧经常搬着板凳,在一旁旁听。

渐渐地,杨开慧、毛泽东二人熟识。

在认识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已经娶过一位妻子罗一秀,罗一秀比毛泽东大4岁,虽是包办婚姻,但罗一秀为人贤惠,善料理家务,对公婆极为孝顺,夫妻二人相处很和睦。

可惜罗一秀红颜薄命,成婚仅仅1年,便因痢疾离开人世,年仅21岁,罗一秀离世之时,毛泽东年仅17岁。

罗一秀离世这年,毛泽东离开家乡,先是在湘乡驻省中学,紧接着响应辛亥革命,弃笔从戎,然后就是进入第一师范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1918年,罗一秀已经病逝8年,25岁的毛泽东与小自己8岁的杨开慧确定恋爱关系,并于1920年结为夫妇。

二人的婚礼很简单,不置嫁妆,不坐花轿,不布新房,不办酒席,也没有送亲客,仅仅花了6块大洋,请亲友吃了顿饭,向客人宣布结婚。

用杨开慧的话说,就是“不做俗人之举”。

1921年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告别妻子,前往上海。

一天夜里,他忙完工作,思念不在身边的杨开慧,于是写下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借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1923年,毛泽东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要到上海工作,当时的杨开慧,已经怀有次子毛安青,不方便一同前往,夫妻二人再次面临分别,于是,毛泽东再次给杨开慧写了一首《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毛主席为杨开慧写诗两首,作为有名的才女,杨开慧为他写过诗吗?当然有,只不过这首诗50多年后才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被发现,毛主席未能亲眼所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8月,毛泽东要求指挥秋收起义,夫妻二人再次分别,杨开慧回到长沙,照顾孩子,做地下工作,先后领导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工作之余,他很担忧自己的丈夫,于是写下《偶感》一诗: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良朋尽如此, 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 复及教良朋。心怀长郁郁, 何日重相逢。

可惜的是,秋收起义之前一别,便是夫妻二人的永别,1930年10月,杨开慧不幸被捕,在浏阳门外识子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听闻爱妻牺牲,毛泽东是心痛不已,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