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坚实的农业发展基础既是优势也是挑战。面对挑战,邹城市因材施策、因势利导,通过现场指导、专题培训、政策扶持、荣誉激励、培养重用等多种手段,多渠道、多举措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与传统大棚种植相比,可移动智能菇房就像一个百宝箱,通过手机App操控系统,就能控制蘑菇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参数。”北宿镇丁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杰介绍说,“新设备新技术看起来复杂,但只要认真听技术人员的指导,就算是老农民也能学会独自操作。”

“全市891个行政村(居),目前有26.9万名农户,年龄大、技能水平低、不善于创新的农民不是少数,提升这部分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当重要!”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建新说。

为了让“老把式”也能掌握新技术,邹城市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常年开设“田间课堂”,实地开展培训。“这种培训能让我更直观地掌握技术,非常实用。”看庄镇金山庄村果农赵汉芝说。今年以来,该中心共开展果树管理技术培训10余场次,还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对果农进行定向辅导培训,受益果农2000人次以上,辐射全市5万亩果园。

除了种地“老把式”,近年来,邹城的田间地头也多了一些年轻的身影。“90后”青年郭腾加入邹城市粮丰供销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了“飞手”。由于爱玩“高科技”,对机械感兴趣,他不仅能熟练操作无人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还成为了合作社里的教练。

收入可观、工作体面,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不仅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还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作为扶持,邹城市农业农村局把6万亩小麦的“一喷三防”任务交给该合作社,年植保飞防60万亩次。仅这一项,“飞手”每年人均收入就能增加4.5万元。

“当前,邹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89.02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4%。最近两家高端农机企业入驻邹城,肯定会吸引一大批爱好高端农机操作的年轻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邹城市省级农高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弘说。

不仅是现代农业装备,互联网也成为了当下新农人的“新农具”。“网络新农人以消费为导向,利用互联网开放快捷的优势,与消费者直接互动,不仅能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拓展了全市农业新业态空间。”邹城市副市长、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副指挥长林毅表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农业新业态叠加效应,吸引培养更多的网红、博客、电商!”

“农村不缺产品,缺的是商品,是把农户连接到大市场的通道。”田黄镇杨峪村返乡创业青年赵馥感慨。赵馥成立的山东沃犁诗生态农业公司主打网络销售,目前在抖音、快手、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商城均设有店铺,代理商发展到50余家,会员达到1万余人,先后获得“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济宁市农业专家服务工作站”等称号。

王大卫是土生土长的田黄镇人,从小就热爱养殖事业。2017年,他返乡创业,经过几年打拼,成立了济宁晟兴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下游与肉鸭宰杀企业签订包销合同,上游向合作社社员统一提供“鸭苗、饲料、技术、销售”服务,共发展肉鸭养殖大棚55个。同时,王大卫还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1230多户农民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的养殖路子。对于这类新农人,邹城市给予政策、融资、立项等方面的倾斜,会同金融机构开发“按揭农业”,2023年为设施农业发放按揭贷款6858万元。

石墙镇小石村党支部书记聂瑞丽也是在邹城市的培养和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农人。2011年她回家创业,从事化肥、农药、种子营销,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销售。2019年,聂瑞丽成立了邹城市鑫森垚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芦笋,单亩利润在5000元左右,带动辐射周边600多户发展特色产业,让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致富。

邹城市委副书记、市乡村振兴指挥部指挥长张锐表示:“从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看,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对于带动乡村劳动力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要探索更多更切合邹城农业发展的路径,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邹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