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纽约时报》专访李鸿章,现在读来,依然后背发凉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闭关锁国的晚清,他们被迫对外开放,从农耕文明被迫面对工业文明。与此同时,他们尝试着面对外面的世界。也有不少中国人选择走出国门,奔赴西方了解富国强兵之路。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来到了纽约,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外界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而纽约对他的采访,如今读来也让人后背发凉。

当时的西方国家对大清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早年间,《纽约时报》的记者就曾前来大清旅行,写过不少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长江赛道有着不一样的景象。在南运河与扬子江与镇江的交汇处,河面上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没有人知道江上有多少艘船。

在这里每个航段的地方政府,都设有关卡,强行收费,货物被征收的厘捐高得惊人。但外国人有清政府给他们的通行证,所以他们都能顺利通过。

在报道中还写了沿江两岸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后的贫瘠和荒凉,使人焦虑不安。尽管起义已经被镇压20多年了,但还是能看到已经有四分之三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

对于鸦片战争,纽约时报也有相关的报道,鸦片战争不仅消耗了这个民族的劳动力和财力,也直接导致了这个国家的贫穷,也更抑制了它对其它商品的进口,使得从事正当贸易的工业国家蒙受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纽约时报》的报告也并不片面,他们在即将到清国的国债时,记者不仅只还了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债,还从另一角度看出了中国的发展潜力,他们认为清国的国家资源要比日本巨大得多,如果按照他自身的方式发展的话,肯定会有一个令人瞩目的未来。

于是从1896年正月十八日由北京至天津,三月十八日抵达俄国彼得堡。其后至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至九月返回北京。

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次日《纽约时报》就发表了长篇报道。两天之后,李鸿章就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

美国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比较反对,他问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李鸿章表示,有一件事让他非常吃惊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紧接着,记者又问他对什么最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表示,他对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让他惊讶的是摩天大楼,这是他从来没见过的。随后,他们又聊起了关于教育的问题,之后李鸿章还欢迎他们都来华投资。

最后一个问题,美国记者问他赞成把美国或者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说清国的报纸不会像你们的报纸一样说真话。

《纽约时报》对李鸿章访美的相关报道总体上给予了正面性报道,美国民众对他访美具有浓厚兴趣,美国政府也非常正式给予了国宾礼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民众对李鸿章访美反响之热烈,是因为他们都想看一看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而且在《纽约时报》中,可以发现,李鸿章这个名字是晚清政治人物在该报出现频率最高的人。

放眼晚清外交,李鸿章确实是执其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