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头明媚,十四岁的秀娘正躺在家中茅屋的土炕上,百无聊赖地翘着二郎腿望着映入眼帘的青藤花架,回想着刚成为童养媳那轻浅而关于爱情的记忆。沉浸在美梦中的她,一直没有想过为何这么早就被迫嫁了人,为何自己的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这么的贫乏却还要包办这桩婚事。

大自然的美好让秀娘感到开心满足,成熟的她应该学着理解父母,但她的心中偶尔也会冒出一丝疑虑: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到底明不明白什么叫做婚姻和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仪文明,必须30岁才行?

我们来看看,在春秋时期开始,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家开始追求一种我们今天所说的伦理道德。到了封建王朝,这些习俗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成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

这时候,孔夫子提出要“克己复礼”。所谓礼,就是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其中之一便是关于婚姻的。孔子认为男子必须30岁才可以成家,女子则必须20岁。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百姓们先打好自己的内功,成熟稳重之后再考虑姻缘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显然不太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20岁左右的男女,其实早已具备生育能力,禁不起欲望的驱动。但是,礼不可不从,违反就是罪过,于是大家只能忍着,一步步等待那迟来的结婚年龄。30岁对一个正值壮年的汉子来说,简直漫长如三秋,可想而知那份煎熬。

更为不幸的是,那个时代的条件有限,倘若此时染上风寒或是患上怪病,三十年的青春就这样没了。到了30岁再要求他娶妻,难免有些强人所难的感觉。

因此,这条礼法遭到了一些质疑,有识之士指出20岁如日中天的男子如果不及时娶妻,恐怕会有损身体机能。于是在后来的战国时期,齐桓公便提出建议,希望男子20岁即可成家。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充满了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火纷飞,国家要我们生!

战国那个时代,各国君主为了自己的野心,纷纷使用武力征服小邻国。可想而知,频繁的战争直接导致了严重的人口损失。一旦兵员不足,继续扩张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面临这种现实,诸侯们自然要想尽办法增加自己国家的人口数量。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求百姓们早点结婚生子,及时补充那源源不断被战争耗尽的劳动力与战力。

墨家与法家等诸子百家都表示赞同,纷纷在自己门下宣传这种思想。这其中法家尤为功利,主张国君要制定法令,强迫百姓遵守,违者要受罚。墨家则比较温和,认为应该用教化的方法来宣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们在这样的宣传下也只能从命,20岁以下的年轻人开始早早地举办婚礼。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男女双方都还很年轻,生下的孩子常常没有力气哭闹,更不用说帮家里干活种地了。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老人们的负担,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但国家机器一旦启动就很难刹车,这种早婚政策继续执行。秦朝统一六国后,这种政策进入法制化阶段。法律明确规定了可以结婚的身高要求,相当于间接提前了婚龄。百姓们为了遵法,只能更加操劳,殚精竭虑地喂养孩子,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壮大,赶上那个所谓合法的身高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唐崇尚玉女,可惜骨骼弱小

两汉时期以降,朝廷规定女子到了十五岁就可以出嫁,如果一个姑娘二十岁还打光棍,那可就要倒霉了,要被课五倍税收做惩罚。这直接导致了年幼女孩被迫早早成亲的苦难现状。

据史料记载,当时许多刚满十五岁的小女孩,因为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嫁给比自己老十几岁的中年男子。这些小女孩明眸皓齿,粉雕玉琢,正是古人所谓的"金枝玉叶"。她们本该捧着妆奁过少女时光,却被迫入赘他人,每日被公公婆婆使唤,倍感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想而知,骨骼尚未长成的女孩子,怎能承受频繁的生育之苦?许多人产后就身体欠安,有的甚至直接因难产而死。就算侥幸活下来,也难以照看婴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骨肉在疾病中夭折。这让当时的百姓们倍受煎熬,后人见状也不免唏嘘不已。

只能说,封建权贵们,只顾自己立国得天下,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可怜女子的遭遇。这一政策从汉朝开始,一直延续了好几个王朝,也真是够可以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年幼女子的不幸,古人才会在诗词歌赋中反复传颂那些3岁登基,7岁能诗的奇女子,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反抗和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两代,小女不到十三不嫁人

相对而言,宋朝农民的子女反而比皇室后裔还要早结婚。宋真宗17岁成婚,而平民百姓,十五岁男孩、十三岁女孩就跑到姻缘大神面前碰运气。这是个十分有趣的反差。

相比之下,皇子皇女的婚事要严肃的多。他们必须遵循礼部所定的规矩,八字通肤才能成婚。再加上必要的政治考量,常常要等到二十岁以后,才能选定合适的对象。这期间,皇子们只能在后宫暂时寻欢作乐解解馋,皇女们也只有焚香入定,等待夫婿白马王子的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哪会有那么多讲究?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们,刚分别给娘家和媒婆磕过几个头,就牵手站在姻缘大神面前,双方家长互相推销优点,达成协议,便算是完事。哪还会管什么八字合不合?

更要命的是,为了多生孩子,这些年轻小夫妻们天天“劳苦作业”,不到半年就能再添新口或小小媳妇。如此高强度,对于还在发育期的身体无疑是巨大损害。只能说,封建礼教令这些可怜的女孩早早地失去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

到了大明天朝,皇室后裔的婚俗也赶上了民间。朱重八的曾孙朱翊钧,15岁那年就迎娶了年仅13岁的王喜姐,两人因姿色端丽而成为当时传扬一时的佳话。民间百姓的情况更是如此,男女年满十三、四岁就挑灯结彩,十分寻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严格,十三不上选秀台被抄家

清朝延续了明朝这种风气,而且更加务实严苛。满清规定,旗人女子年满十三岁就可以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大会,显然这个节奏和明朝相比更快了。

与普通老百姓的早婚相对照的是,皇室后裔的婚事要严肃的多。康熙爷爷16岁娶妻,溥仪也是16岁,而光绪皇帝更是老了一岁,17岁那年才喜结良缘。

这是有原因的,皇子们必须在后宫接受数年训练,学习读书识字、骑射礼仪等,然后再由太后挑选几位年纪相仿、姿色出众、聪明伶俐的宫女,来和皇子们过过家家。如果感情协调、性格相投,过了两三年后就可以正式册封为妃嫔。此过程颇为繁琐,所以皇子比民间男孩晚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女子这边,十三岁能入选,都是因为她们这时刚开始变声,容貌也逐渐成熟,正是培养的好时机。太后会从中挑几个潜力股,保送给皇子作为妃嫔,然后在宫中接受为期数年的学习和培养,这期间不能乱跑。等到两人年龄与身份相当后,再择日成亲。

所以对于满清旗人百姓,十三岁的闺女如果没有被选入宫中,或者没有机缘被高官顶呱呱叫看上,只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被迫和同龄人或更老的人家男嫁人。否则就是抄家灭门的大罪过,家道中落是免不了的。这种高压政策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才稍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法律,解放思想犹如解开心结

1930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终于制定了第一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分别定在18岁和16岁。这无疑是一步解放婚姻的进步举措。

有识之士指出,生理学告诉我们,作为智人,我们的神经系统要到二十几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早婚现象多少会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在法律层面上禁止早婚,可以避免未成年者被迫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家庭责任。

当然,法律效力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完全体现出来。即使在今天,依然有部分家庭违法搞包办、强迫子女早婚。只能说,这需要家长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并在学校或其他渠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让他们懂得自我保护,对自己的权利和选择有足够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崇尚勤俭节约的美德,而快速生育后代获得廉价劳动力正是其中的重要体现。在工业文明尚未发达的农业社会,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迫使人们形成一种近乎残忍的价值取向。今天的我们有责任反思如何建立更加关爱人性、尊重生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