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与安定门的故事(上)

作者:亚锋

安定门即明清北京城内城朝北的两座城门之一,位于中轴线以东,另一座是德胜门,位于中轴线以西。古时出征打仗,军队出德胜门,祈求得胜而归。战争结束,军队进安定门,以求国泰民安,不再有战事。

安定门由箭楼和城门楼组成。据说更早还有瓮城,因修建环城铁路而被拆除。

中学时代走读上学,每天上学由安定门进城,放学由安定门出城,北京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这么多城门中,安定门是我最熟悉的。

初中一年级开学,我第一次走进安定门。进城要从箭楼两侧绕过去,再通过几股铁轨才到城门楼。据说城门楼有九丈九高,上部为拱形的城门洞有两三丈高,两丈来宽,深度有五六丈。拱形门洞上方有一块石匾,匾上镌刻着“安定门”三个大字。两扇高高大大的城门敞开着,门洞里的地面是大块石板铺成的。门洞两侧堆放着一些装满沙子的麻袋,据说解放北京时,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兵龟缩在城里,城门城墙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抵御解放军攻城,他们紧闭城门,并在城门里堆满了装了沙子的麻袋。后来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军没有攻城,城门城墙保存完好。眼前这些尚未清理彻底的麻袋,正是战争的遗迹。汽车通过城门洞轰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马车通过,马蹄着地的哒哒声也特别响,人们在城门洞说话也有很大的回声。听说过城门,没见过城门,更没走过城门洞,一切都觉得十分新鲜。

安定门的城门洞于我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喜欢城门洞,夏天城门洞凉风很大,是个避暑的好地方,路上走出一身热汗,难得在这里停留几分钟落落汗喘口气。遇有雨天,也可以紧跑几步,在这里暂避一阵子。我又怵城门洞,冬天遇到大风天,西北风吹过城门洞嗡嗡作响,出城时大风吹起的沙子打在脸上啪啪响,打得脸生疼,只好用书包挡住脸,憋足一口气,顶风硬跑闯过城门洞。城门洞里地面十分光滑,遇有雨雪天,风把雨雪刮进城门洞,汽车马车车轮把雨雪带进城门洞,地面更加光滑,人们走在这里很容易摔倒,我就不止一次在这里挨过摔。遇有停电,穿过黑咕隆咚的城门洞也是需要点儿勇气的。喜欢不喜欢,安定门都是我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地。

我一般都是在学校上完晚自习才回家,星期六学校没有晚自习,大多数时间我也是在学校复习完功课,完成作业才回家。由于天黑,我出了学校的胡同宁可往南绕一下,从较宽的胡同穿过去走上安内大街,再往北拐出安定门。有时星期六下午放学想早点回家,因为天亮,我就出了学校的胡同往北走,出北锣鼓巷北口,顺城根儿那条路往东走。城根儿这条路,南侧有人家,北侧就是高高的黑乎乎的城墙,沙石路,坑洼不平,很少有车辆通过,行人也不多,但从这里走要比往南绕着走近许多。有时想多看看城里的风景,到了城门先不出城,继续前行到城门以东的城根儿转转。东城根儿有很多摆地摊卖东西的,人们管这里叫估衣市场,旧桌椅板凳,旧衣服鞋帽,小孩玩具,还有串珠首饰什么的,也有耍杂耍的……摊主们都大声吆喝着,就像说相声的学的那样,有腔有调的。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一些人,看热闹的人多,买东西的人少,我更是转转看看长长见识而已。

因为每天上下学必过安定门,没有别的路可走,上学几年还造成一次迟到。那天我早早出门赶路去上学,走到安定门时,平时只有过火车时才放下的黑白栏杆放下了,栏杆外堵住了不少要进城的车辆和行人。周围支起了好几个大大的聚光灯,把箭楼和城楼之间这一片照得通亮,城门口横放着铁丝网,还有几个国民党兵荷枪站岗,一辆黑色的小汽车车头朝着进城方向,汽车后面不远处支着摄像机。原来这里正在拍电影。几个国民党兵跑到小汽车前,吆喝着“下车!下车!”车上下来一位戴礼帽着西装微胖的中年人,对当兵的说着什么,当兵的把他推搡开,打开车门和后备箱,车里车外一通乱搜,但他们并没有发现什么他们要找的物品,便伸手示意放行,中年人上车发动汽车,城门口站岗的国民党兵搬开铁丝网,汽车开进城去。这一段故事拍了好几遍。拍摄结束,黑白栏杆抬起,进城的出城的车辆行人才蜂拥而行,我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一节课。因为我从未迟到过,老师问我我实话实说,“安定门那儿拍电影不许通行”,也没有挨批评。多年以后才知道那天拍的电影是“地下尖兵”,从汽车上走下来的中年人正是演员浦克扮演的我党地下工作者,他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搜查,把城内地下党组织急需的电台带进城里。

(2024年6月 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亚锋(男),北京市人,一个学数学的文学爱好者,退休后已有近百万字作品出版或在网络上推出。弘扬正气,讴歌真善美,耄耋之年,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