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桐梓县城郊处大约五六公里的地下,埋藏着一座上世纪的“遗产”,一座运转了80年的水电厂,两台来自美国的发电机仍旧不停地工作着,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见证了贵州利用水力发电的开端。

尽管时至今日,这附近已经变成了一块块荒凉的坡地,甚至如果没有人指示,就连入口都很难发现,但是在上个世纪,这个也曾繁华过一段时间,其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在今天已经成为了这座水电站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

这座发电站究竟为何会建立在这里?又为何在这里一直不停地运转了80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这座水电站,就不得不提起那场震惊世界的抗日战争,这是为抗日战争而生的产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开始了大举侵华的脚步,此时的蒋介石执迷不悟,坚持“不抵抗”政策,导致我国的战线一退再退。

日本军队占我国土,杀我同胞,在这片土地上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烈的血案。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带领的国民政府只好一直撤退,不少兵工厂也随之撤到了我国的西南大后方。

1938年春,万物复苏,战场上的形势却越发严峻,广东石林兵工厂顶不住前线的压力,只好跟随国民政府一起撤退到了广西融县,后来因为融县没有能够落脚的地方,便转移到了桐梓县的城交,安顿在了傅家龙洞中。

此时由于外界战乱纷扰,不少人纷纷躲进深山之中寻求庇护,所以即便桐梓县只是一个小县城,在这个战乱时期,依旧展现出了一定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搬过来的时候,由于设备还不够齐全,也没有整理出来足够的场地,所以石林兵工厂的工作人员暂时只能搭建一个简易的工棚,在其中劳作休憩。

后来,随着巩县、江陵、沈阳兵工厂也迁徙到这个地方,蒋介石为了集中力量生产工业用品,便将这些兵工厂合并到了一起,统称“41兵工厂”。

抗日期间,民众们生活最紧缺的就是电力,而生产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也需要电,所以41兵工厂最首要的工作就是发电。

但是对于初期的他们来说,发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只有两台柴油发电机,发电量十分有限,最致命的是,作为主要发电原料的柴油,在这样的深山老林中,成了“紧俏货”。

如果想要按时定量的完成工作,就必须要组建一支车队,专门到重庆去运送柴油,且不说这一路上危险重重,12辆车来回的支出也是一个大头,柴油发电经常会断供,极其影响工作的正常展开。

更何况因为沿线港口被封锁,柴油进口越发困难,柴油只会越用越少,这也成为41兵工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才能够保证生产?保证充足的供电量成了一个大难题。

兵工厂的厂长钟道昌少将和总署俞大维两人商议许久,在这附近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最终他们驻足在天门河外,俞大维兴奋地表示:“这里的水流……我们或许可以自己造一座发电厂,就用这里的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厂倒是个办法,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机器,也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可行性高吗?

水利方面的专家,我们是有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请了。

回去之后,钟道昌和俞大维又认真商量了之后,决定在天门河建造一座水力发电厂,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他准备让军政部兵工署从美国订购两台最先进的水力发电机,这在当时可是抢手货,毕竟这样先进的技术当时只有美国掌握了。

钟道昌知道此时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才能推动电力的生产,因此他咬咬牙,狠心拨出一大笔经费,购买了这两台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水电厂的修建他们几乎一窍不通,请谁来主持水电厂的修建呢?钟道昌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个人——陈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