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身十分朴素的蓝布工装,体格高大清瘦精干,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且满含坚毅之光,这位站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领奖台上的有为青年,正是被称为“中国第一车工”、“大国工匠”的洪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一位院士询问他:“你是做什么的?”洪家光回答说:“我是一线工人。”院士听完很惊讶:“以往得科技进步奖的,都是专家学者,可是很少听说产业工人啊!”不由得对年轻小伙竖起大拇指。

而在国家奖的背后,洪家光被人们发现,他只是一个农民子弟,大专学历,家里很穷。诚然,一个寒门子弟如何能与专家院士平起平坐?这个小伙子到底有怎样的成就?他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级”,历经了怎么的磨难到达如今的高位?也许通过后面的故事,一见分晓。

寒门怎样出贵子?

1979年,一个男婴降生在东北沈阳一个农村家庭,排行老五。这个家庭并不富裕,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也是最年幼的,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全家人的溺爱。相反,他从小就跟着姐姐们帮家里干农活,收庄家,喂家禽。

等到知青政策落实后,一家人搬进城里,既没有人脉,也没有背景,他的父亲找到瓦工的活计干,但是又累又苦,落下一身病。也是农民出身的母亲每日靠捡垃圾、收废品赚些零钱补贴家用。而洪家光小时候大多是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旁捡垃圾、帮妈妈推垃圾车中度过的。

母亲常常告诉他:“做事要脚踏实地,本本分分,宁可让身体累一点,也要让自己该做的事儿完成。”对于母亲的谆谆教诲,洪家光默默地记在心里,并一路践行。

正值念书的年纪,四个姐姐已经初中毕业后选择辍学,凭着外出打工赚点钱填补家里。此时的洪家光,已经体味了父母的辛苦,也渐渐明白,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必须得有一技之长。于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没有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所家乡的沈阳黎明技校读书,希望早点学成技术,找到工作,赚钱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为了省钱,洪家光选择不住校。但是从家到技校,这段路程并不近,他来回至少四五个小时。公交车上的多数人在长途颠簸中早就闭着眼睛休息,而洪家光却悄悄捧起书,孜孜不倦地如一头饥饿的狮子,猛啃书本里的知识,他格外珍惜每天往返在车上的时间。

就这样,硬是把公交车变成了自己的“移动图书馆”!短短三年时间里,洪家光靠着在公交车上的时间自学4本技术书籍,为以后的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1999年临近毕业,洪家光不负众望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有限公司工作,在58车间进行零部件生产。

初进厂房,并不是想象中的高大上,厂房又小又破,机器又老又旧,洪家光每日的工作就是在陈旧的机器和一个个零件之间重复劳动,一个动作一天甚至要做几百几千遍,似乎这份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光鲜亮丽,那般有成就。

洪家光心中产生疑问:他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航空发动机,更没有看到庞大的飞机。自己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没背景,没高学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还有出头之日吗?今后还能有所作为吗?

此时,这个带着一腔热血和抱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时间陷入犹豫、彷徨、茫然……

难道寒门真的难出贵子?洪家光不想被这个现实打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看出了洪家光的心思,于是招呼洪家光过去帮忙,老师傅动作娴熟的加工完一个零件,对年轻人说:“来,照着我的方法加工一个零件。”洪家光认为自己拿到车工四级工等级证书,加工一个零件轻而易举,没想到实践起来却很艰难,浪费了十几分钟勉强加工出来,老师傅一测量,尺寸不合格。

洪家光才发现:看似简单重复的活计没有日复一日的下苦琢磨,也干不成功。于是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认识,对这位老师傅也肃然起敬!

从此,洪家光的打怪升级之路正式开启!

立志成为技术状元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联盟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的事件发生后,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有自主研制的飞机,只能用外国人的飞机把国人同胞的遗骸运回国。

这样的事情让无数国人深感耻辱且无奈,也让一批航空人在心里暗暗发誓:中国人一定会研制出国产飞机!

对于现代航空航天工业来说,航空发动机工业技术是一项技术度复杂并且难度很高的尖端工业技术,许多年以来,只有一些西方的老牌工业国家能够自主研制。最早开展航空发动机工业技术研究的三个国家是英美俄,所以他们在航天发动机相关领域里有着决定性的话语权。

其实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航空发动机工业技术的相关研究,但历经四十年之久,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技术还是无法与英美俄等老牌航空工业强国作比较。究其原因,这项技术实际上是一整套的系统,需要各个学科不同领域的高技术人才进行密切配合和协作来完成研发和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工业技术,主要是在叶片加工技术上,长期落后于其他老牌航天强国,所以攻克发动机叶片加工技术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取得关键性进展的重点突破口。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上最为关键的一个部件就是叶片,发动机的叶片需要能耐高温高压和能承受高速运转的巨大离心力,只要叶片稍有些故障,整台发动机面临着失效和报废的巨大风险。

因此,叶片的好坏决定着发动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航天器的性能上限和使用寿命。

在之前很多年,中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的叶片质量确实远远不如那些西方工业国家,只要一遇到高温高压的情况,叶片就会随着时间逐渐被拉长,这样极易造成叶片的疲劳磨损。虽然这样的蠕变现象存在于世界其他各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上,但国产的航空发动机每根叶片的蠕变时间由于技术问题还达不到统一,于是导致了其在还未达到使用寿命时就已经报废了。

因此,为了能研发出更强的航空发动机,解决此缺陷,中国就必须提高加工制造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技术。

面对中国当时自主研制飞机的现实情况,洪家光内心也受到深刻启发,老师傅对他说:“作为工厂的一员,你也是一个航天人啊!”一下子把洪家光点醒。

不可小瞧这一个个单调重复的零件,一架飞机需要无数个工人生产的零件汇聚到了一起才能组成,如果任何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这将都可能会导致天空上的飞机没法正常工作,甚至影响国家的大工程,所以说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正是无数航天人点滴奋斗的汇聚,才可能成就一个大事业!

老师傅的话让洪家光感觉茅塞顿开,此刻,他深刻明白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他明白自己制造的每一个零件都有它自己的用处和价值!航天航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个航空人的辛苦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洪家光开始利用零碎的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水平,此时的洪家光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怪人”,他每天穿梭在车间,连吃饭的时候都还在那思考工作的技术。

此时的洪家光,从刚开始初入社会的迷茫彷徨,已经逐渐找到努力的方向,找到人生价值的导航。

拼命三郎拜师学艺

洪家光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但却关系着祖国航天事业,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又有新体验、取得新进步、实现自己的新期许。

另外他所在的小小工厂里,竟有13个省市级公司劳模,10几个技能大赛状元,其中一个全国劳模和洪家光一样是车工。洪家光心里生出万分佩服和敬仰,他暗暗立誓:一定要把平凡的工作干出个名堂来,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打磨自己的技艺,使其炉火纯青!

于是他首先盯上老师傅孟宪新,这位师傅的绝活便是:在切削内螺纹时,一般的工人加工车床工作速度最多能开到600转每分钟,快了就会直接打刀,但是孟师傅可以开到1200转每分钟,还不用反转退刀。为了能成功拜师,学得“高速切削内螺纹”这门技术,洪家光每天一忙完自己手上的活,就主动去给孟师傅当助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任劳任怨,死磨硬泡,孟师傅看小伙确实能吃苦,也擅于钻研,便悉心指导,经过几个月的苦练,洪家光终于熟练掌握这高超技艺。擅于思考和学习的他,还将孟师傅教授的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中融合自己的想法,写成10万字的心得体会,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得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洪家光之后又跟着不同的师傅打磨技艺,他竟磨出了上百种不同功能和特性的刀具,刀具不仅精度高,而且明亮光整,寿命也更长。可谓是不论多难的零件,他都能找到十分匹配的刀具。

爱迪生曾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洪家光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技艺,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磨练,别人一年工作4000时,他一年完成7000多工时,他的成功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日复一日换来的!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0年,黎明公司生产任务繁重,洪家光一心想做好工作,便率先搬行李去厂里,一呆就是一个月,很少休息,日夜赶工。长时间的疲劳工作,使得他体力不支,在搬运工件时不小心砸到了左手指上,为了不拖累车间工作进度,忍痛继续完成工作,没去医院处理。

直到晚上,才被爱人硬拉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比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医生强烈要求洪家光在家休养2个月。但一想到工作台上堆成山的工件,洪家光在休息几天后,不顾爱人劝阻,重新回到岗位,左手缠绷带右手操作机床,硬是坚持工作两个月,直到顺利完成任务。从此洪家光被工友们称为:拼命三郎。

洪家光说:“咱们年轻人喜欢讲公平,但要想比别人收获更大、进步更快,就必须得比别人付出更多,这就是公平。成天想着和别人一样舒舒服服过日子,又要比别人“技高一筹”,这就是在做不公平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他的为人处世工作正如他所说,这种正义的价值观也为现今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切莫投机取巧,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手头的大小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终将会上岸。

不管是在何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我们只有精益求精,刻苦努力,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可能学到其中的精髓,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此时的洪家光,成为工厂里为数不多的掌握各种精湛技艺的工人,他一步一步踏实走过来的脚印,终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命担当、勇创神话

2002年,黎明公司接到一项急迫的任务:加工某个重点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叶片修正工具。内容为加工金刚石滚轮,要求的精确度极高,并且制作滚轮中阴模的加工公差要求极小,要求在3微米以内,这个尺寸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可想而知,这项任务是多么艰巨,但要求必须完成。

当时唯一掌握这门技术的刘师傅正碰上生病住院了,无法接任这项工作。

年轻的洪家光凭着一股子热血不怕幸苦,不怕艰难困苦,临危受命,接下这个紧急任务。但必须承担写随时失败的风险,只要过程中零件只有一个尺寸不符合标准,整个零件就会报废,如果最后制造的金刚石滚轮不合格,将导致无数的发动机核心叶片无法投入使用。

最开始的洪家光还十分自信,心想凭着多年的技艺打磨,自己只要按照刘师傅留的方法和经验就能把需要的零件加工出来,可惜首次加工经过十几个小时苦熬,却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加工出来的零件竟然没有一个合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此时的洪家光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但不服输的他,非旦没被现实打败,反而执着的思考,别人能做到的,他们一定能做到。所以在之后几天,他每天都工作至少在14个小时,重新翻阅各种文献,一遍遍改进方案进行实验,有时忙到忘记吃饭,而是忘我地抓紧时间攻克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洪家光如一头猛兽,凭着一股狠劲硬是把这门技术拿下了,利用十几天时间完成了别人可能几年才能掌握的技术,甚至还完善了之前技术上的不足之处,把加工精度提高了整整五倍!

年轻时代的洪家光,经过重重考验,已然不仅是工厂里一名普通工人,更是一名倾力研究匠心技艺的研究者。他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国工人,不怕困难,勇敢顽强,持之以恒,关关难,关关过!正如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所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之后,洪家光作为领头人成立技术团队,专门研究金刚石滚轮的精密磨削技术。他是一名工人,但他更是一名中国人,他想为中国掌握更好的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制造技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充满干劲。

首先,要想突破这项技术的精髓,必须从书本入手,需要一整套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包括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工等方面的系统理论知识,洪家光因为没有高学历背景,所以对于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缺陷,于是,就重拾书本开始一本本学习钻研,遇到看不懂的就赶紧找师傅虚心请教,把难题和瓶颈都记下来,再一个个攻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洪家光在前辈们的经验和知识之上,又不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案,带领着他的团队,日复一日潜心钻研,攻克了这项技术的一个个难关。终于在经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之后,他们最终取得成功,洪家光及其团队彻底掌握了金刚石滚轮的精密磨削技术,此后,中国发动机叶片蠕变不统一从而影响寿命的问题被完全解决。

国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精度由之前的0.08毫米提升至0.02毫米。

而在使用寿命上,更是达到了近3.5万次的磨削寿命,甚至比以前更耐高温,这般精湛的技术可以说已经领先西方国家。

2017年,39岁的洪家光及其团队凭借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被授予国家专利。此项技术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制造的里程碑,国家对这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做出高度肯定。标志着从此中国有了航空发展的自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家光

“不是因为有了梦想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在坚持中会让梦想变得更加清晰。”洪家光如是说。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命地奋斗苦不苦?”洪家光说:“我觉得在旁观人眼里奋斗者是艰辛的,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因奋斗而充实丰厚、充满快乐!”可见,洪家光是对梦想能持之以恒追求的人,他的精神永远饱有向上的能量!

诚然,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洪家光,一路“打怪升级”至现在的“研究专业技术的人才”,他凭借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和刻苦钻研的韧劲。他的成功,启发我们:任何事只要你肯艰苦尝试和摸索,总会克服困难,见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