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梳子姐

不少情况下,谣言比真相更有吸引力。

比如,7月2日,有张显示来源为网易新闻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图中信息显示上海市财政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提供了炸裂信息:

“上海向辖区内寺庙临时借款100亿人民币的香火钱作为短期周转债务”

“静安寺贡献最大,贡献了48亿”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热点。

只有寺庙向俗世化缘,哪有俗世问寺庙借债,而且还是惊人的100亿。

很快这个消息得到澄清,传言不实,纯属造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财政局预算处浦处长告诉媒体,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稳有增,财政运行总体健康,具体数字按规定会在7月中旬公布。

其实,类似谣言去年就出现过,说是天津河北区向大悲院借钱,第一次借了几千万,第二次又去借,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佛祖就不配合了。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谣言之所以容易让人相信,除了情节编排吸人眼球外,与现实困境也有一定关联。

上海、天津作为大城市,可能不会窘迫到如此程度,但一些地方财政状况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发工资,有的向辖区内大型企业借钱,有的求助条件好的兄弟区县支援,有的动员公职人员贷款救急,有的截留专项债等资金补窟窿,更有甚者连学生营养餐的专项经费都敢挪用。

比如,最新审计报告显示,发现66个县农村学生营养餐补近20亿元被挪用偿还政府债务,2.7亿元被变相截留挤占。

地方财政收入吃紧,一个直接原因是卖地收入减少,土地财政落幕,这一天到来是必然的。

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3万亿,这是巅峰时期。

到了2022年,降至12.75万亿,2023年,降至11.09万亿。

而今年的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万亿,同比下降10.1%。

照这个趋势来看,今年的开发投资也会低于2023年。

市场怎么样,有人看销量,有人看房价,而开发投资也是一个指标。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前几个月全国的卖地情况,其变化趋势和开发投资一致。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

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3万亿,卖地收入8.7万亿;

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降至12.75万亿,卖地收入降至6.7万亿;

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降至11.09万亿,卖地收入降至5.8万亿。

今年1至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06万亿,同比下降10.1%。

这些枯燥数字变化背后是时代的大洗牌,是诸多行业领域、无数企业个人的涅槃煎熬。

北京有位朋友真动了遁入空门的想法,她工作不顺,欠下不少网贷,无颜见江东父老,准备换个城市去打工,最后搜索发现南方有家寺庙正在招聘工作人员,便产生了浓厚兴趣。她盘着着,如果应聘不成功,哪怕能进寺庙暂住一段时间都行。

去年开始出现一个现象,烧香拜佛的年轻人忽然多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雍和宫买开光手串队伍排了几百人,几乎清一色的90后、00后。

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预订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成为寺庙游客主力军,某些寺庙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甚至高达70%左右。

烧香拜佛并不是坏事,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情况下,人总要有个情绪出口,总要寻求些许救赎,否则就会被压垮。

除了寺庙,还有一个地方人满为患,就是精神病院,有的城市青少年和儿童精神科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表面上看是孩子心理出了问题,实际是他们生存的环境出了问题,是成年人的世界太残酷,让最弱小的群体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

面对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每个人都很孱弱,都无能为力,除了心甘情愿接受命运的安排,没有其他任何选择。

一位读者倾诉说,此前她们全家生活在上海,丈夫赚钱很多,自己做全职太太,育有一双儿女,住着很大的房子,家里雇有保姆,可谓衣食无忧。

不幸的是丈夫事业遇挫,不堪巨额外债而自杀,她只能带着儿女回到老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自己患上严重抑郁,状态非常差。

她们家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中产跌落。

时代的尘埃,会毫不客气地落在每个人身上,我们需要有这方面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物质准备就是量入为出,适可而止,尽量少负债,少透支,少冒险,以稳为主,预有储备。

心理准备则是降低预期,能够接受一切最坏的结果,寻找到足以慰藉灵魂的信仰,最大程度给自己和家人提供情绪上的安全感。

我们坚信寒冬一定会过去,但一定不要让自己成为倒毙在风雪中的那个人。

谣言不可轻信,形势不宜低估,未来不必悲观。

天不助人人自助,除了自己谁都指望不上。

爱自己,善待自己,宽容自己,放过自己,相信自己,会让自己度过所有劫难。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