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丝回响·石头记”在华南商业地标——广州太古汇3层“Pearl Pavilion 玥”顺利开幕。展览以“海道针经”为概念,将展览空间重新构想为一张流动的地图,展览旨在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推动和实现海上丝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活化。

展览从⼀块⽯头出发,以石之思维,追寻材料、⼿艺、地方记忆背后的文化维度,并尝试探索经由“⽯头”这⼀媒介打开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地方知识、⼯艺传统、女性议题和未来可持续⽣活的领域可能性。展览共邀请29位来自中国南方泉州、厦门和广州等地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和在地文化艺术机构共创,展示了四十余件作品及委托项目,包含影像、摄影、书法、雕塑、家具、现场表演等多种媒介,以及多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广州在地文化创办人沈淑婉女士代表联合策展方发表了开幕致辞,她提到,作为“伦敦手工艺周”十周年泉州馆的重要展览,“海丝回响·石头记”以“石”和“水”组成叙事,将目光投向中国独特的海洋文化及其孕育的地方工艺传统。“扶胥浴日,海不扬波”曾生动描述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数千年前,广州作为海丝始发港及东方第一大贸易港,见证珠玑丝绸、陶瓷茶叶在这条水路要道上穿行不息,也见证古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海丝回响·石头记”全国巡展首站再次选择广州作为起航点,历经泉州、又从伦敦泰晤士河畔一路顺风相送,如同重走当年海上丝路的古老航线,将这份历史记忆传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文化创办人沈淑婉女士作开幕致辞

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瑛女士致辞表示,广州已从旧时的海丝古港成长为开放的时代新港,如今再次选择广州作为起航点,启动“海丝回响·石头记”全国巡展,期望为观展者揭开一幅横跨海丝历史人文、工艺传统、未来可持续生活等多个角度的宏伟画卷。广州站特别设立的“海丝回响·广州港”板块,它不仅呈现了广州港的海丝航海路径和珍贵文物,更聚焦于广州港口独特的城市文化、风土风物,以及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交融下的文化图景。我们期望通过这一板块,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广州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瑛女士致辞。

随后,黄瑛女士、Susan女士和策展团队代表、赤子空间创始人洪雪梅女士一同叠放代表着“海丝回响·石头记”的蓝色石头,宣布本次展览项目正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淑婉女士、黄瑛女士与洪雪梅女士启动展览仪式。

声声入戏以南音带入“丝与思”

开幕仪式上,特邀著名南管艺术家王心心带来传统南音表演,一曲《琵琶行》将现场观众以南音带入“丝与思”的音浪中。一把木椅、一只花几、几张屏风,一旁缀着翠竹,王心心一身素衣,一支素簪将长发挽作发髻,缓缓登台,舞台场景如同一幅典雅的仕女图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王心心现场演绎了《琵琶行》南音曲,让观众潜行于古音里的韶光迭影,在南管曲诗的缤纷流韵中沉醉。此次王心心带来的《琵琶行》便是她和台湾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合作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王心心运用了多种繁复的琵琶技巧,且不一唱到底,而是创新性地运用唱念结合的方式,有些字句还反复吟咏,以此构架繁复微妙的情感变化。在演出形式上,王心心打破了传统南音四个乐器一起从头演奏到尾的传统,改由她一人独奏琵琶。唱到“曲终收拨当心画”时,她跳脱传统的琵琶技巧处理,同时拨响四根弦,以此达到“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效果。王心心在台上怀抱琵琶,慢慢坐定,起手拨弦的那一刻,既是这个具有深厚古乐渊源的老城声腔文化的代表,也是对古人悠远情怀的浪漫想象与叹地歌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音艺术家王心心女士在开幕现场表演。

掷石寻迹,溯源海丝记忆

在东方文化中,石头是生命迸发的源头。石之古,石之坚,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海丝沿途城市而言,石头更被运用于日常、建筑,成为当地民俗的文化寄托。而古人在航海工具书——《海道针经》中,也曾用石塔作为线索标记航线与方向。展览设计以“海道针经”为灵感,构建出“甲板”造型的U型开放空间,地面蓝色连线如同航海指南,指引观展者进港、开洋、转向、避礁,从此到彼,收获海上航行般的独特观展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港口风物,激荡石间回响

从港口出发,展览各部分层层推进,向世界行进。“港口、造船与海洋——海上石语”港口与海洋专题展通过影像复原中国古代精密的制船技艺;步入“石头的世界”主题展中,观展者通过建筑理解东方石谱之意韵,探讨石这一材料与海丝沿途城市生活、历史、信仰和建筑的关联;继续深入,进入“女性:渔女像——渔女梦石”板块,满富昂扬生命力的海边女性生活群像跃然眼前;“非遗:南音与书写”主题展与“非遗:南方木偶”主题展则用悠悠南音与木偶戏剧传颂古人悠远情怀的浪漫想象;从过去走向未来,“石:可持续设计”板块邀请新锐艺术家,以可持续设计理念展示石头创作的在地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重港,广州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风土风物。广州站特设“海丝回响·广州港”特别板块,展现广州港的变迁、古今商贸史、知识图谱等,将观众带入艺术和文物的情境,通过对早期航海史中图像和物品的陈列,让观众感受2000年来广州港的变化。

多件从清朝至上世纪60年代的水彩画、通草画、船模藏品,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广州及粤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商船——红头船。艺术家陈文俊和江演媚则各自通过摄影和视频的方式,刻画出广州古港在近代进程中景观和功能的转变,以及从三位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对话中,看到这座城市对外贸易的开放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港口的人流涌动,造船的精良技巧,海上飞扬的风帆皆融入于艺术作品之中,通过摄影、影像等多种维度重构海上语境,还原出繁盛一时的海丝图景。

展览委任创作的两位艺术家——朱岚清和新桥则通过影像、摄影与文献、实物结合的方式重构历史重叠在当下的语境,还原、考古 1973年于泉州湾后渚港发现的宋末沉船以及拍摄一部影像带我们沿着泉州大陆海岸线的沿途乡镇,窥探这片海与人的当代共处景象;同时展览也邀请泉州造船非遗传承人黄乌锥先生,展示其独特的福船水密隔舱、鱼鳞搭接、多重船板等濒临失传的建造工艺。

步入“石头的世界”主题展中,观展者通过建筑理解东方石谱之意韵,探讨石这一材料与海丝沿途城市生活、历史、信仰和建筑的关联。石头作为一种媒介,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有很高的精神性,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可塑性。在”石头的世界——石语风言”板块,摄影师林舒的作品带我们领略了泉州各式各样的石刻、石像、石桥、石塔、石屋、石城。而艺术家邵梓杰拍摄的石头记的纪录片,讲述了闽南在地的石材料与相关艺术的故事。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石头与海洋是东方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意象。石头逐洋流远去,随港口归来,见证一个个港口的变迁与兴衰,跟随石头游历“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城市,探寻这一材料与当地生活、历史、信仰和建筑的关联。

在不断进化的土地上,人类赋予石头新的生命,在自然循环中传递美与智慧。该板块呈现新锐设计师围绕石头的一系列设计,从创新中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答案。在“可持续设计——石之关怀”的板块,不仅有许多兼具审美性和功能性的设计师作品,也能看到这些理念是如何被引入了其中的。如石雕艺术家王向荣创作的《四象》、陶瓷艺术大师郑青海的《归一》、黄永星的《非常瓶》,探索和实验了传统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的新可能。埃埃埃地工作室的作品《共生系列》、envy envy的作品《叠石》、File studio的作品《对话》、Atelier V&F的作品《鸢尾花灯》,以及陈星宇的作品《船木椅》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料进行重新激活,soslow工作室则是和非遗手工艺人合作,共创了一个风筝系列灯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女的梦中,是否会出现彼岸的石头?继续深入,摄影师朱岚清和杨燕媛用敏锐的镜头去捕捉渔女和自然、环境、与生活之间的情感与记忆,还原出一副勇敢独立、生命丰沛的渔女群像,重构视角,探寻海边女性人生的可能性。

该板块还将展出两项中国国家级⾮物质⽂化遗产项⽬,惠安⼥服饰——惠安⼥⼩岞服饰和蟳埔⼥习俗代表性传承⼈王勇跃先⽣的系列配饰作品,以及福建省级⾮遗项⽬珠绣技艺代表性传承⼈陈克忍的珠绣技艺作品“⾦⽟满堂”,这些服饰所形成的风格不仅是渔女勤劳智慧的产物,更是由海边生活的渔女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致趣所构,呈现出渔⼥对海洋与⾃然独特的经验、独特情感和历史印记,也蕴含中国南⽅闽南⽂化独特的精神⽓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牵丝弄巧,形神毕肖,清歌弦管,丝竹相和。遥远的河洛古语和傀儡戏曲飘向南方,恰如南风触物,物皆畅茂。该板块从传颂至今的悠悠南音中,看见古人的浪漫想象。

南音传承人王心心的手书工尺谱,她为古代诗词作曲,再亲自弹奏琵琶吟唱,将南音艺术全程展现,从文字到声音;另外,还将展出泉州南音乐器名师王世辉制作的乐器,包含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等,载着南音这项古老的乐声抵达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本板块特别展示了出生于广州本土音乐人 mafmadmaf 以“南音知晓”为线索,对广东地水南音所做的泛声音研究。此南音有别于福建南曲中的南音(福建南音是以器乐演奏为主、兼有唱曲的乐种),源于广东民间木鱼歌和龙舟曲,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旋律,以粤语入调,词曲富有生活气息,是广府人描写日常生活、抒发情感的音乐行为。

“南音知晓”中的“南音”不仅仅指向同名传统音乐形式,还关联着以西樵山为起源的南粤文化声音景观和创作者的本土属性,创造出的与粤地相关的、广义的“南方的声音”。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在南海创作期间的实地录音、研究性文本以及氛围音乐作品,以普及广东南音知识,在广州与泉州两地的不同语境下形成有趣的互文和对话。

木偶,以细腻工艺与繁复流程承载艺术家的创作匠心,一件件精美古典木偶立于展台上,呈现代代传承的宋元风韵,寻找记忆中的传统礼赞。

本板块中还可看到重要的手艺传承人王啸波关于泉州古典木偶头的收藏,以及他复原的各种传统木偶盔帽。包括像钟馗、媒婆、青大花、开面旦等经典形象,以及著名的木偶雕刻世家三代人江加走、江朝弦、江碧峰先生在不同时代雕刻的小生形象。我们可以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同一种手艺在三个不同时期艺术家手中的差异,并从中感受到一百年间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罗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