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王一理

戴着草帽骑着三轮车拉肥料,拿着电动剪刀修剪碧根果枝条,驾驶升降机行走在田间地头。现年62岁的彭方仁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碧根果教授”,不是种地就是爬树,田间地头就是他的舞台。

“各位同学,我开始拍短视频了,网名‘碧根果教授’,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支持……”“反差萌”的南京林业大学“碧根果教授”彭方仁在短视频平台走红。7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采访到彭方仁本人,听了听这位“碧根果教授”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根果教授”彭方仁

包下200多亩果林“伺候”11年

未来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

视频里的彭方仁驾驶升降机,拿着电动剪刀修剪碧根果树的枝条,爬上爬下的动作不输年轻人。他头戴草帽、开着旋耕机割草压青,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一车黄豆在林间穿梭。

记者了解到,这位“碧根果教授”彭方仁是湖北人,今年62岁。1981年,他考入南京林业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经济林,有银杏、楸树、碧根果等树种,不到40岁就成了教授。

碧根果,学名薄壳山核桃。其果仁肥大,果肉酥香。碧根果原产北美洲中东部及墨西哥河谷,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将果苗带入中国。直到2013年,彭方仁发现碧根果大多依然只能靠进口,“因为我们国内没有品种,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那引进来的品种在国内是不是能够适应,需要做区域试验选择,碧根果需要过的第一关便是品种关。”

一谈起碧根果,彭方仁便滔滔不绝起来,“碧根果的主根发达,须根较少,传统裸根苗往往导致栽种后的成活率低,而且前两年生长缓慢。我们现在所有的苗木都是容器苗,极大地提高了成活率。”所有的果树都能够嫁接,但碧根果树嫁接却很难成活。他发现这个树种有两个特性,“第一是单宁含量高,伤口容易氧化,影响愈合;第二是嫁接时砧木溢出的液体多,也就是伤流多,嫁接部分容易烂,不容易愈合。”他和研究团队探索了几年,发现把碧根果幼苗放在容器里栽培,同时在土壤里搭配适当的营养物质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包下200多亩地埋头种树,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如今,他的碧根果在全国栽种了20余万亩,为分享种植技术,他还努力学拍视频:“未来让更多中国人吃上自己种的碧根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方仁与碧根果

碧根果教授的自述:

干了大学教授没干过的事

谈起短视频科普之路,彭方仁也是感触良多:“我知道短视频影响力很大,但是做它也需要一定的入门门槛,需要有一定基础的知识,讲述也需要有感染力,像我这么大年纪了,普通话也讲得不是特别好,我们本来就没想做短视频。”但让碧根果走向寻常家庭,短视频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彭方仁一直在不断尝试。“之前我的学生来做短视频,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我思考了一下,因为没有影响力,没有播放量,那就我来吧。当时我就住在基地里面整整干了两个月,主要分享基地的日常,把一些碧根果技术进行分享,慢慢地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用短视频平台分享碧根果种植技术和果园日常,彭方仁用他的方式不断推广着碧根果产业的积极影响。“这几年搞科研推广碧根果,现在苗木和果子销量不好,我就想通过短视频平台,让大家更关注农业科技,知道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易。”一个大学教授,天天拍视频。彭方仁也面对过不少质疑,但视频里分享碧根果种植技术、果园里的趣事等,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关注。从教授转型为“碧根果教授”,干了大学教授没干过的事,这让彭方仁更加坚定了信心,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在碧根果基地里。

科研新农人的新篇章

农业是长线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方仁在田间地头讲学

经历了10多年的摸索,彭方仁和研究团队已经突破了碧根果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彭方仁介绍,碧根果的投产期很长,早期产量又低,因此以往多数农民不愿种。“碧根果收获周期较长,不像其他梨子、桃子、苹果两三年就有收益,碧根果的话到丰产要十几年。”那么早期怎么办?近几年,他开始发展林下经济,种羊肚菌,这些食用菌,不仅不影响果树生长,还解决了早期经济效益不足的问题。“通过技术解决它早期效益比较低的问题,也能够为这个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技术保证。”彭方仁说。

风吹过田间,饱满的绿叶荡开,良田间写满机遇。彭方仁笑称自己也是个“科研新农人”“农业是一个长线的理念,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不断的坚持,像碧根果的话,要十几年才能到丰产期。科研尽力一干,就是十几年的付出,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用好现在时代所给的东西。新农人其实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当他们决定做农业,未来对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拥有专业学位,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锻炼以后,应该能够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

从彭方仁的基地里,走出了十几位博士生,30多位硕士生,其中不少学生进了碧根果相关企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