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宁雨散文集《八月黍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沧桑和厚重感,一种朴素情感下的真和美,一种活在生活内部的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文》曰:“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在《八月黍成》中,一棵黍子,一个生命。一棵黍子,孤立于众多黍子之外,自我成长、成熟,接受风吹雨淋。作家写一棵黍子,何尝不是在写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我们说一篇文章写出了生命的温度,一定是作者赋予了笔下之物人性的温暖和生动。看起来只是写一个物,其实融入了人的情感和精神元素。

认识宁雨多年了,因平时读她的作品比较多,对她写作的品质,内心有一种恒久的信任度。这次拿到新书《八月黍成》,并没有急于从头去读,而是前翻后翻,左看右看,先察观了书的个别章节,检验她的写作和语言模式是否与我内心的观点一致。宁雨是一个执着写作而心存“爱”的人,对文学有着自己的想法,这让她一路走下去,越走越远。她有一颗对生活无限热爱之心,对事物的细腻感受之心。胸中的滚烫之情和悲悯之心,使她的笔下生出绵绵不绝的诗意。她对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不断回望和反思,并由此向四下延展,在与万物对齐的同时察观万物,察观一种生命的成长方式和命运的感知方式。这一点,在《八月黍成》这本书中有着真挚的表达和再现,这也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宁雨在《八月黍成》新书分享会上

《八月黍成》共分“八月黍成”“小街叙事”“寻花”“一切安好如常”“饕餮记”五辑。第一辑开端就是一篇与书同名,曾发于《光明日报》的长文《八月黍成》。当初发表时我曾细读过,感受颇深。“黍子开花,不是让人闻香的,如同一个好看的女子,眉眼身段长开了,就要为人妻,为人母,踏踏实实过日子。黍子开花,只是为了秀穗、结实。”这段文字从某种意义说,就是为此书定的一种格调:素朴、温暖、细腻、活泼。第一辑由六篇长文组成,各自独立又在气息上贯通一体,不是单纯记事抒情,有着作家的思考和追问,《一座仓架的信仰》《阳光下的虞美人》《大苇洼的鸟和面花》等,文字直接进入大地的内部,进入生活的内部,与时代对话,这一如叶芝所说的“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

第二辑“小街叙事”、第三辑“寻花”,多为碎笔、闲笔,表达起来更加松弛,写出了生活的多姿和滋味,文章中流出了生活原有的汁液。不急躁,不气馁,下雨就看雨,刮风就感受风,饿了就来一碗面,没事了几个老邻居聊会儿天,自行车坏了,就找老敢夫妻修修。生活中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时间的钟表滴滴答答走着。喜欢花草树木,这大约是许多人的共同爱好,写起来也更容易与读者形成共情,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进去。但此类文章由于与生活靠得过近,又多是小题材、小视角,容易陷入一种庸常的表达,很难一下子跳出来。但宁雨用自己不急不缓的表达,写出了生活的盎然之趣。《梅花引》中把知识性、生活性融为了一体;《紫藤夜语》趣味横生、饶有滋味,使两架紫藤树成为省文联院内一处人文风景。第五辑“饕餮记”中无论是《粥还热着》《饕餮记》《韭花帖》,还是《白露蚂蚱肥》,无不犹如一碗麻辣烫,有关生活饮食的各种滋味杂陈其中,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顿时热气腾腾起来。所谓人间烟火,所谓世俗人间,大约便是如此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辑“一切安好如常”,是对故乡的回望。作家在写故乡时,以回望的姿势,以平静的叙述呈现过去的生活,以达到对现在生活的察观,使过去与此刻,历史与现实形成一种深度纠缠,增加了文章内质的黏稠度,并以不动声色的方式把我们引进对生命的反思之中。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有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含义,作家的生命特质来源于其浓重的生命底色和特殊的生存背景,以及作家持之以恒的追求,所以故乡的生存背景,往往对一个作家在本质的审美中产生意想不到、根深蒂固的作用,这也使作家写起来更加有趣、真切。《从一颗蘑菇出发》中的汪洋恣意,一个文字就是一个密码,郭庄的密码,被作者缓缓打开,在一种叙述中抵达深刻。《老刺槐记》写道:“大喜大悲,经见得多了,一个人内心就变得纹理粗大,耐压耐受。一棵树,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是不是也会比另外的树早慧、多思、耐活”。在一种隐忍中表达出丰富,在一种叙述中表达出哲思。“风过去,时间会让一切走向遗忘。”人间万物,莫不是如此。故乡,不管是邮票一样大小,还是天空一样弥漫,都是我们内心最亲的存在,最难忘却的疼。故乡是酵母,不管作家用了隐喻还是白描,灵魂的营养液始终埋在故乡亲人的身旁。这就是理论家常说的,在写作中,看一个作家的走向,就看其精神来处和思想去处。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隐语通道,必是掩藏在他的精神来处,所有秘语,必有底背,而他的思想去处,就是在精神底背之上的行走、蔓延、繁殖的结果,这大约是一个作家最终呈现出什么样文本的依据所在吧。

纵观《八月黍成》的文字品质,呈现了宁雨语言的一贯特色:自然、素朴、宁静。行文如春天的河水缓缓而出,有着泥土的气息。在流淌中,不时打一个漩,使文章极具趣味性。好语言应该像河水一样,流到哪里就湿润到哪里,使那里的草木茂盛,连那里的空气都变好了,让人觉得舒服。在这一点上,宁雨在不断实践着、行进着。这也保证了《八月黍成》这本书自然亲切,又有趣有味,耐品耐读。

■本文刊发于2024年5月15日《河北工人报》,作者蒲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