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剑锋 汪洋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竹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7月2日,记者来到平舆县十字路乡十字路村采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竹编传承人王平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平功出生于1954年,1968年中学毕业后,家里生活条件特别差,所以父母决定让他学一门手艺。他开始向周口市项城的刘师父学编席子,茨子,由于王平功聪明伶俐,很快掌握了竹编的基本技能,学成回乡不断研究创新,什么样的花纹包括编字,无所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5.8洪水后搞生产自救,乡村大办工厂,王平功随第二个师父秦海金学竹编,开始学编筢子、蛋篓、竹筐等,后来改竹制藤椅。大队工厂解散后,王平功自己在家开手工作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编织行业也慢慢衰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竹制品是纯手工制作,体现出工序复杂,时间长,但是,制品却很实用。由于选材精良,无污染,所以绿色环保。竹编技艺和制品在古老时期就伴随着人类度过漫长岁月,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竹制品被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它与粮食、棉花、木材等农作物,同样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编技艺在上世纪是一种致富门类,眼下是一种文化,从金钱到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 平舆县王氏竹编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用性,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破竹裁条、劈扁篾、劈细薄篾、刮削磨光……制作出宽度均匀的竹条,从最初的馍筐、竹帽等,发展到现在精美的竹编工艺品,王氏竹编已经走过50余年的历程,王平功用执著和热爱守护着老一辈的竹编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竹编传承人的王平功已经70岁,可他依旧没有放下这一手艺,虽然挣钱不多,但是王平功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不能在自己手中失传。他不断根据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对传统竹编技艺进行不断的创新,制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把竹编作品从原来农用、家用向着艺术品的方向努力并实现了突破,使竹编制品既是一种日用品,也是一种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竹编技艺需要有耐心,制作一件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因绝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没谁愿意学习这不挣钱的旧手艺, 竹编技艺面临濒危状态,急需得到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平功立志在有生之年,把一生所学传于后人,也不愧自己几十年的奋斗,无愧于这项传统技艺。2003年起,王平功培训儿子王刚、儿媳王会娟作为竹编第四代传承人,把竹编的全套技艺对王刚、王会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2019年起王平功还培养周边村年轻学员6人,对他们进行竹编技艺的系统培训,力争使这一传统技艺在民间得到很好的传承。2021年夏季,王平功两次去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传授竹编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在变,时代在变,唯有不变的是王平功对竹编技艺的传承精神。 如今,王平功的作品在被平舆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郑州轻工业学院(现郑州轻工业大学)都有收藏,并发有收藏证书,使竹编这一传统技艺不断走入新的高度和领域,为传承、发扬民间工艺作出了重要贡献。(编辑 李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