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伯达的遗体旁边,摆放着许多的花圈,在哀乐声当中,到场的四十多个人向他的遗体投去缅怀的目光。

这一天是1989年的9月28号,上午的10:20分,陈伯达的遗体告别会在八宝山第一告别室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过的旁人,好奇的伸头张望,只看到花圈上写着的是“陈建相先生千古”,他们也不知道“陈建相”是谁。只是瞥到那黑白色的遗像,会觉得这个老人怎么有些眼熟。很多人只晓得“陈伯达”这个笔名,而不知道“陈建相”是他的本名。

由于陈伯达生前不喜欢拍照,因此留下的照片很少,家人翻箱倒柜,竟然一时间找不到他的一张单人照片。还好儿子陈晓农突然想起来,父亲在去年冬天的时候,有一个朋友给他拍过照片。陈晓农赶紧找到那个朋友,还好朋友留着底片,把这张底片放大了,这才算有了遗像。

在告别室众多的花圈里,有一个署名“刘淑宴”的花圈,这是陈伯达的第三任妻子,两人早已分居多年,基本上也没什么感情了。虽然她没有亲自来参加追悼会,但还是托人送来了花圈,也算是给自己的这段感情,正式画上了句号。

陈伯达的这场遗体告别会很低调,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并没有对外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陈伯达去世后,最先报道他离世消息的是国外的媒体,他们在9月29号刊发了陈伯达在北京去世的消息,并简单介绍了这个老人的生平。

但是,因为国外媒体并不了解“八宝山第一告别室”是什么规格,冲着名字里有个“第一”,再加上陈伯达曾经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故而也误以为这个告别室的含金量很高,只有大人物才可以使用。因此,在他们刊发的报道里,就提到陈伯达死后还享受了高官的待遇,这其实就是闹了个误会。

其实,这就是个简单的编号罢了,并不存在什么特殊的含义。简单的遗体告别会结束之后,陈伯达的骨灰就被暂时寄存在了老山骨灰堂。

1991年2月,由于三年的寄存期马上就要到了,儿子陈晓农和妻子一起,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了福建惠安县的岭头村老家,将父亲的骨灰盒安放在老屋子的一口水缸里。

这老屋子,是陈伯达当年出生的地方,如今,他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