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往白格村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格村的花卉大棚。

出昌都城区沿着国道214线向西行约6公里,便可看到卡若区城关镇白格村的指示牌。过一座大桥,再沿着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前行不到5分钟就到了白格村村委会。

“以前的路坑坑洼洼、出行非常不方便,特别是雨季,出门一趟后鞋子、裤腿上都是泥,道路还经常被雨水冲坏。虽然离城区并不远,但那时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出门。”当听到记者说白格村的路不错时,村委会主任夏多泽仁向记者解释道。

白格村位于城关镇以西,距离城区仅6.5公里,是半农半牧村,总耕地面积807余亩,主要种植青稞、冬麦和各类蔬菜。2011年起,在各批驻村工作队的通力合作下,白格村逐步成立了汽车运输队、砂石场、砖厂、温室大棚等村集体经济产业。

2017年,夏多泽仁拿出多年的积蓄10多万元,买了一辆双桥运输车,加入白格村运输队。那时,每两三天就可以出一次车,有1000至1800元毛收入。

“砂石场和砖厂是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来源。那时候虽然跑车收入还不错,但是一路上都担惊受怕,特别是从砂石场下来到村口的这段路比较窄,一旦对面来车,要退很久才能会车。一年下来,车辆的维修费也不少。”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夏多泽仁时不时摇摇头。

一旁,村民向巴江村也接过话来,“以前这条是砂石路,路面的灰尘很大,家里每天都有一层灰尘,大货车开过去带起的尘土总飘进院子。路边的植物总是灰蒙蒙的,即使是夏天也看不清原来的样子。有段时间,我们甚至想关了砂石场。”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22年。”卡若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洛松朗加介绍,“卡若区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惠民作为卡若交通的第一要务,为更好地解决城关镇白格村群众的出行问题,让农村公路更好地通到群众家门口,启动卡若区城关镇白格大桥至白格村公路项目。项目总投资1607.4万元,路线全长 4.645公里,路基宽度4.5米。”

2023年6月,卡若区城关镇白格大桥至白格村公路项目完工。修的是路,改变的却是农村面貌,白格村的产业也迎来发展的更大机遇。

由于白格村海拔在3200米左右,又紧靠昂曲河,耕地较为平坦,交通条件改善后,白格村大力发展水果、蔬菜大棚种植业,越来越多种植户慕名而来,这也直接帮助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种植户刘志军承包了11个大棚,种植莴笋、白菜、土豆、草莓等果蔬。其中草莓成为他收入的主要品种,他建成了草莓采摘园,每个草莓大棚年产2000多斤,销售额12万到13万元。

“草莓的保鲜期一般只有三四天,以前村里的砂石路很不好走,每次运草莓出去都颠坏很多,加上运输时间长,损失特别大。现在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新鲜草莓半天就能运到市里,品质好,能卖很好的价钱,而且周末从城里开车来采摘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可以说,这些都是村里通了‘幸福路’之后种下的致富‘希望果’。”说起村里道路的变化,刘志军感慨万千。

如今,白格村村民每年每亩地租金有2100元左右的收入。随着大棚种植业的大力发展,每年都从当地村民里吸收600到700人(次)到大棚里务工,为村民创收12万到13万元。

不仅是菜农、果农,花卉商也看中白格村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优势,租赁了大棚开展花卉种植,周末总能吸引周边众多爱花人士前来购买,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农村公路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对于门口的这条道路,白格村村民深知来之不易,纷纷自觉加入到道路的日常清理和维护中。公路养护员巴桑次仁更是一有空就会到路上走一走、看一看,清清小石块、捡捡垃圾成为他的日常。

洛松朗加告诉记者,为加强道路管理养护,卡若区积极引进信息化手段创新养护模式,投资建设了交通运输综合监管平台。农村公路养护员的手机端安装了“智慧路长”APP,可实时上传所有公路的日常养护巡查数据和相关事件,形成数据动态更新、智能查询、多维展示,不仅实现了农村公路巡查全覆盖和数据共享,还有效加强了对各级“路长”的管理,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下一步,卡若区将继续推进卡若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切实提升全区的道路交通质量,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