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召开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工作部署会。会上发布并解读了《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从2024年9月面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北京市教委李奕主任强调,加快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既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改善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一门市级统筹的,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类公共基础课是课程的建设理念。记者在会上获悉,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专题模块,将实施“教师授课+AI教师+AI助教”的教学形式。

据了解,“基础理论”专题模块课程是唯一一个必修模块,定位为“零基础”入门级,提供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综合素养”专题模块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人工智能基本概念,课程方向偏向理工类。“前沿拓展”专题模块以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多样性、综合性的优势,形成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多领域最前沿应用的案例课程库,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训”专题模块则是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到企业参观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北京还将打造AI教师和AI助手,通过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学平台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自行选择不同的修读路径。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充分赋能所有学生的发展。“我们想通过这样一门集人工智能知识和应用于一体的课程,推动首都高等教育主动拥抱、思辨、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范式变革”,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表示。

各校届时可根据自身需求及办学情况,以“刚性要求,柔性施策”为方针灵活使用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为抓手,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特色相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引导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思维方法。

市教委明确,为确保人工智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各校将强化教学保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提升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教学效果。

北京将支持高校重点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不断提高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教材建设,形成数字化教材课件体系。高校将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同时,为确保教学体系科学完整,北京市搭建了面向全市在线学习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数据监测与分析利用平台,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课程并做好答疑辅导、考试审核,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动力,让更多学生边习得、边运用、边创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增强对未来的把控力。

市教委支持各高校将以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加强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建设,鼓励跨校交流合作,开展多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有力推动北京市属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字:姜思瑶

摄影:蔡赫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