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晕车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电车由于三个物理特性,的确会提高人晕车的概率

文 | 赵雅晴 王静仪

编辑 | 王静仪

坐上网约车,有时就像是在开“盲盒”:

一拉开车门,仿佛钻进了司机师傅的被窝,但“车里太臭”四个字吞吞吐吐就是说不出口,坐在车上经历的是精神和情商的双重考验;

不论是深夜加班后拖着疲惫身躯回家的打工人,还是兴致勃勃准备出门游玩的学生,曾经油车时代许多并不晕车的人,如今一坐上电车就开始天旋地转,下车后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坐电车的“一秒”。

如今接近90%的网约车都是电车,不少乘客却在默默祈祷,来接自己的是辆油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01

容易晕车,这不是心理作用

不少乘客的感受是:平时自己好好的,怎么一上网约车就晕车?

上海科技馆撰文指出,网约车容易晕车,不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而是这一行当普遍使用的新能源电动车会提高晕车的概率。如果涉及自动驾驶,与传统车辆相比,晕动症的发生率还会增加17.24%。

晕车在医学上使用的名词是晕动症,表示人体暴露在刺激性的运动环境中(不管你是坐车、坐船还是坐飞机)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晕、疲倦、冷汗、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过度换气等。

对晕车的解释很多,最被广泛采纳的是“感觉冲突”假说——感觉系统感知的运动信息相互矛盾导致产生晕动症。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耳朵说你动了,眼睛说你没动,大脑接收到了两个不一致的信息,就会让它有点晕。

因为三点特性,“感觉冲突”的过程在电车上更容易发生。

其一,相较于油车,电车具有快速的加速性能和动能回收系统,起步加速直接从零到最大,加速过快,往往有一种推背感;

其二,在刹车时因为动能回收系统介入得过于突兀,又常常感觉到拖拽感,进一步加重了不适;

其三,电动车在运行时的低噪音和震动水平,没有足够的预判和白噪音分散注意力,减少了我们对车辆运动状态的感知,从而增加了晕车的可能性。

《2024年滴滴气候行动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在滴滴平台注册的新能源车累计超过4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约350万辆,2023年平台超57%的服务里程均由纯电动汽车提供。

电车如此普遍,叠加特殊的物理特性,直接导致晕车频发。

要想缓解晕车,方法包括:要么多看窗外,要么闭目养神;坐在视野更好的前排,如果有朝向向后的座位不要去坐它;以及最重要的,不要玩手机!

02

坐网约车如何更舒适

随着夏天到来,不开空调,也成为电车乘坐舒适感低的重要原因。

最近,网约车开空调收费的情况正在多地发生。随着气温升高,乘客们都希望坐到车里的瞬间迎接“冰冷刺骨”的寒意,但很多电车却不爱开空调,难道司机就不热吗?

并不是不热,而是开空调用电量就会增加,车的续航里程会大幅度降低,就需要多次充电,这也意味着司机时间成本的上升。

而在网约车运力溢出形成内卷,导致目前网约车司机们的收入日渐稀少的当下,任何一点成本的增加都会影响本就微薄的收入。

所以只能车窗大开,试图用跑起来后温热的风吹凉乘客躁动的心。

热倒也能忍,但是今年臭车话题几度荣登热搜,堪称全国性打车难题,“一上车就像钻进司机的被窝”。

臭车频发,一方面是季节性因素,臭车频发多是在冬季。冬天气温偏低,为了保持车内温度,司机舍不得开窗通风,导致网约车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加之许多人冬天的洗澡频率降低,各种气味自然堆在车里“养蛊”。

另一方面则因为在跑车收入减少的行业大背景下,司机只能通过拉长开车时间维持收入,为了节约成本,选择在车内吃饭、睡觉,将车辆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许多司机已经筋疲力尽,无暇顾及体面。

“臭车”不是司机个体的难题,而是在网约车赛道进入超饱和状态后,订单规模增长的有限性和司机的数量飞增的矛盾之下,所导致的亟待处理的深层次分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 IC

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从2021年到2023年,网约车月订单量基本徘徊在8亿单上下,但驾驶员证数量从2020年5月的208万本提高到了2023年12月的657.2万本,猛增216%。

反观同时期内,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增幅却不到11%,人均订单量也从280单下降到了136单。

网约车行业环境的变化,正悄然渗透到车厢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乘客的体验。那些我们曾视为理所当然的服务——平稳到几乎感觉不到的行驶、凉爽的空调轻拂、车厢内清新如洗的空气——似乎正在改变。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