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见习记者 卢健)“以前这里是沼泽地,水患频繁,土地经常被淹,种什么都收成不好。”吉水县盘谷镇党委书记王海清指着村里连片的稻虾田感慨道,“现在撂荒地成了‘聚宝盆’,还让我们县得到‘中国清水龙虾之乡’的美称。”

7月1日,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时来到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在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的稻虾示范基地里,农户们正在忙碌地打捞着小龙虾。稻虾田水草丰茂、波光粼粼,随着沉甸甸的虾笼缓缓升起,一只只青壳白底、膘肥体壮的小龙虾映入眼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镇同江村村民向记者展示当地的清水小龙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摄

“最近(我)每天都能接到广州、长沙等地的订购电话。”2018年,90后养殖户杨青听说种稻养虾有奔头,直接从“下海”转行“下田”,回乡流转了约1200亩土地。据他介绍,这里的清水龙虾都是用赣江活水养成的,清澈透明、肉质Q弹、味道鲜美。因此,市价虽然高一些,但是“根本不愁卖”。

撂荒地里长出高品质“清水小龙虾”的背后是什么?王海清认为主要得益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建成后形成的赣江库区,使得赣江水可直排两岸稻田,为赣江两岸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先天优越条件,而另一点是在吉水县得到广泛推广的稻虾共作模式。

“过去赣江西岸和同江两岸1.2万亩的低洼易涝地,都被吉水县集中连片地建成了高标准稻虾田。”王海清说,在稻虾工作的模式下,小龙虾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小杂鱼等则成了小龙虾的食物。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同时,农户们不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小龙虾对水质特别敏感,用了化肥农药,它们可就遭殃了。”小龙虾养殖户何小辉说,“所以我们得好好保护这片水域。”据了解,吉水的小龙虾亩产平均可达320斤,再加上每亩500公斤以上的水稻产量,每亩稻虾田的净收益可达3000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1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谷镇同江万亩稻虾基地捞虾场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摄

“我们现在整个稻虾共作基地有4.8万亩,全县千亩以上的基地有13个,综合产值达6亿元。”吉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开心地向记者表示,现在清水龙虾逐渐赢得口碑,备受食客们的喜爱。据了解,该地年产小龙虾高达6000多吨,高峰期时,每日能有10万斤新鲜小龙虾供应市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