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初到延安,听说毛主席求见,不耐烦地拒绝说:不见,我挺忙的。这一幕令人啼笑皆非。一方面,年轻气盛的萧军拒绝见毛泽东主席,确实有些轻狂。但另一方面,毛主席竟会亲自求见一位作家,又令人感叹礼贤下士的高尚情操。两人初遇便产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难道毛泽东真的被拒之门外了吗?这段交往后来又将如何发展?作为鲁迅最得意的弟子,萧军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读延安:一位年轻作家的初印象

1938年3月下旬的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年轻的作家萧军踏上了陕北高原的土地。身后是江南水乡温婉的春色,眼前却是一望无垠的黄土地、寥寥几点翠绿相映衬。萧军心中不免感到几分凄凉,这就是传闻中那座延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本营所在。作为新到来的客人,萧军受到了朋友丁玲的热情招待。丁玲对萧军说起,这片荒凉的高原之上,实则正孕育着一股新生的力量。然而刚到延安的萧军还未体会其中,只觉得阳春三月,而高原上依旧寒风凛冽。

萧军独自一人前来,他的妻子萧红并未同行。提及萧红,萧军神色黯然,似是二人之间早已产生了裂痕。作为鲁迅先生最得意的弟子,萧军对"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颇有独到见解,萧红却力阻他投身抗日游击队,二人由此产生分歧。

不久后,一则消息传来,震惊了萧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欲求见他。作为一名青年作家,能受到如此殊荣,萧军心怀喜悦。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他竟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个机会,理由是"很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轻狂的举动,丁玲不禁劝说道:"不见泰山,不知山之巍峨;不见东海,不知海之辽阔。"她希望萧军能睁开眼睛看看,毛泽东不正是泰山东海一般的存在吗?而这般年轻气盛的表现,于情于理都有些过于轻狂了。

水到渠成:和平解决矛盾的缓冲期

丁玲的友善劝说虽然未能立即让萧军改变主意,但却为后来的和解铺平了道路。几日之后,毛泽东亲自造访招待所,主动与萧军会面。这一温和体贴的举动,令萧军无不感到惭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毛泽东爽朗亲切的问候,萧军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沉稳睿智的风范。毛泽东对鲁迅是如此热忱推崇,萧军由衷感到欣慰。这个共产党领袖,不啻是以礼贤下士的高尚情操对待文人学者。

毛泽东并未就萧军拒绝会见一事怃恨置疑,反而主动释放善意。在两人欣然达成共识后,萧军便留在延安多住了两个星期。这段时日里,他细细观察着延安军民的生产生活和战斗状态,见识到这里正在孕育一股崭新而不可阻挡的力量。

时至4月1日,延安的春光和煦,在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上,萧军与毛泽东再度相见。毛泽东激情洋溢的讲话振聋发聩,令萧军钦佩备至。典礼结束后,众人围坐在操场,举杯畅饮当地米酒,大快朵颐当地农家肉菜。在这亲切无间的氛围中,萧军仿佛与这群革命战友们意气相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幕幕令萧军深受触动,不禁反思自己之前的看法是多么短视。与国民党官僚迥然不同,这些共产党人亲切友善,可亲可敬。

正当萧军渐渐被延安的风土人情所折服之时,一个偶然的邂逅又为此平添一笔。那日,萧军行走在一处小河边,这里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散发着淡雅馨香。不远处,有一个身影赫然出现在视野里,正是毛泽东!两人在这里邂逅,不期而遇。

毛泽东满脸喜色地上前招呼,与萧军相谈甚欢。两人俨然已是老友,不复彼此生疏。在这份友谊的凝聚下,萧军身心都受到极大的触动,让他对延安这片土地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文艺会议:新时代使命的诞生契机

几周相处下来,毛泽东对萧军这位年轻作家的才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一日,二人闲话家常,话题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文艺创作。毛主席诚恳地倾听萧军阐述自己的文艺理念和抱负。

萧军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疾苦,体现人民心声。文艺创作不应止于描写上层阶级的生活,而是要深入底层百姓、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创作才能紧跟时代脉搏,与人民心心相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点点头,由衷赞许萧军的见解。他告诉萧军,马克思主义者一直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延安这片热土沃野,正是需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艺的。

毛泽东接着就自己对文艺的期许做了详尽阐述。他说,新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文艺形式,它应该是老一代艺人和新一代红军战士、工农群众共同缔造的。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要从他们那里广泛吸收养分。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优秀文艺作品。

萧军听毕,精神为之一振。他没想到,毛泽东对于文艺创作的认识已经如此深刻透彻。鲁迅先生虽也是文坛泰斗,但终究生活在旧时代,其文艺理论自有其侷限。而眼前这位共产党领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艺实践完美结合,实在是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随后的几次交谈中,二人就文艺理论问题达成了更多共识。毛泽东的博大智慧和极高远见,令萧军由衷折服。于是,一个重大决定就此孕育: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延安召开一次文艺理论座谈会。

此后,毛泽东和萧军与其他文艺工作者反复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为这次会议做了周密准备。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会议,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文艺方向,推动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会议确立了彻底废除旧文艺、创造革命文艺的伟大任务,从此开辟了革命文艺的崭新道路。

思想转变:以开放胸怀接纳新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萧军对毛泽东的领导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深受毛主席宽厚胸怀、包容理解的精神所折服,慢慢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定式。

回顾自己一开始对毛主席的无理拒绝,萧军感到由衷惭愧。他意识到,自己素来崇尚的鲁迅精神虽为人民抱有真挚热忱,但终究存在某些狭隘之处。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环境所限,很难做到全面把握革命真谛。

而毛泽东则不同,他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既有远见卓识的理论功底,更有亲身实践革命斗争的深厚经历。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使得他对革命文艺道路有着独到而准确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军意识到,要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紧密依靠党和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上,也不能固步自封,而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新理念、新思路。有鲁迅先生播下的基因为支撑,再加之共产党人的智慧蓓蕾,才能真正开创出一种新的革命文艺之路。

从此,萧军摆脱了早些年的狭隘思维,与延安的革命同志们亲如一家。他与江行文、丁玲等同路好友随处交心,共商革命文艺的前程路向。他们还一同参加毛主席在延河村讲授的著名"讲话",时常成群结队走遍农村,切身感受到当地群众的生活状态。

这一切实践历程深深震撼了萧军,令他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切身体会到了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真理。这种觉悟不仅在思想上为他指明了明路,也让他更加笃定了创作革命文艺的信心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与毛主席亲切交往,萧军还有一个深刻体会:这个有着非凡领袖风范的人物,不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谦逊有加、富于亲和力。他不同于一般领袖那种仅理解思想家的理论狭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全面掌握了革命道理。这种谦逊务实的领袖风范,令萧军由衷钦佩。

改革开放新时代:继承与发扬革命文艺传统

几十年过去,当年在延安孕育的革命文艺理论早已成为中国文艺事业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变迁,条件有异。但无论是当年的根据地建设,还是今日的改革开放,都同样需要文艺为之鼓与呼。当代文艺工作者理应以萧军等前辈为镜,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自己的创作为人民抒写喜怒哀乐。

新时期的文艺作品,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普通劳动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无论是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还是反映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的艰辛历程,文艺工作者都肩负着重大使命。只有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深入群众生活,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为人民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与此同时,文艺工作者也应当怀着开放包容的胸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营养。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他们理应放眼世界,让中国文艺在与外国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极大丰富自身。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唯有如此,中国文艺事业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与时俱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当代文艺工作者应以萧军等前辈为榜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同时又要勇于探索创新,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们要用自己的笔触,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篇章,为人民群众抒写喜怒哀乐,为伟大事业鼓与呼。只有这样,革命文艺的薪火才能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