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9年1月上旬,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气喘吁吁地走到民政局的服务台前。
“您是来要优抚金的吧?给您,这是60元钱。”
“我不是来要钱的,为了这么几个钱,一等功臣的后代,都无法参军。”老人眼泪纵横地说,
“同志,我是1956年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今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送我的孩子当兵,为国效力,可是你们怎么就不给这个机会呢?”
“你是一等功臣?”工作人员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位老人
“我已是行将就木之人,我怎么会撒谎呢。”说完,老人激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工作人员急忙对他说:
“大爷,你别急,你慢慢说。”

老人把“一等功臣”和“国家二级战士证书”整整齐齐地放在了办公桌上。工作人员看到一份已经淡黄的纪念册上写着眼前老人的名字。原来,这位老人是共和国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同时也是湖北省唯一一位一等功臣。

工作人员用崇敬的目光再次审视了眼前这位老人,他衣衫破旧,满脸皱纹。衣服上甚至还有补丁。早已看不出当年一等功臣的样子,唯一能让人认出他身份的,也许只有脚上那双穿了数十年的抗美援朝时的军鞋。

这样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又有几个人能想到他曾经是朝鲜战场上的一等功臣呢?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呢?说起老人的故事,就要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说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祚坤

参加志愿军

1927年,刘祚坤出生在湖北咸阳石溪村一个落后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他的父母相继被日本鬼子杀害,亲眼目睹父母离世的刘祚坤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

年仅五岁的他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同村的乡亲们将他抚养成人。由于他干活卖力且手脚勤快,同村的一个木匠刘老汉看见他无依无靠,动了恻隐之心,便收他做了徒弟。刘祚坤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踏实肯干,不出几年就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小木匠。

18岁时,师傅做主为他娶了隔壁村16岁的姑娘彭爱玉。婚后的两个人,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些,但是两人很甜蜜。

1949年,刘祚坤的大儿子刘应恒出生,随后的两年,二儿子和三儿子也相继出生。刘祚坤夫妻虽然生活贫穷,吃饭也是上顿不接下顿,但是两人之间感情十分恩爱。

后来在我党的领导下,他们得以分田分地,男耕女织,过起了幸福的生活。由于刘祚坤有木匠这门手艺,他就准备依靠自己的手艺为几个儿子盖房。

当时,正值美国军队将战火打到了鸭绿江边,一心想着回报我党让他过上好日子的刘祚坤决定,他要参加志愿军。

1951年底,他说服了自己的妻子,毅然决然去报名当兵,由于他当时得了眼病,没有当上兵。不肯放弃的刘祚坤在1952年,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坚决要求上前线。这一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中秋节过后,他告别了三个年幼的儿子和身怀六甲的妻子,加入了志愿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参军时,刘祚坤的指导员对他们说:

“到战场上就是要为国家,为人民,立功们要带着光荣花回国,不要提着鞋子回国。”

这句话鼓舞了刘祚坤,正是因为指导员的这句话,刘祚坤后来在战场上不惧死亡,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突破了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

1953年2月,刘祚坤他们部队正在前线杀得正欢,接来调令,要求他们所在的部队奉命到兵站工作。命令刚到,士兵们就开始发热牢骚。

“去兵站工作,没有军功啊。”

“兵站工作干不得呀,一天干到黑,人家立功,没有你的份儿。”

“咱们出来打仗不是为了立功,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为了让孩子不再因为战乱失去父母。”

“在哪里工作都是工作,在哪里革命都是革命。”

当时,兵站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和守卫仓库,火车站的军用物资。到了兵站后,刘祚坤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向。

由于他在家乡有一手好的木匠活,他在每天正常完成任务后就重操旧业,忙得不亦乐乎。今天,修修门窗明天补补库房。任劳任怨的刘祚坤时不时会受到上级的赞美和表扬。

“你这个小子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嘿嘿,俺就是闲不下来。”刘祚坤老实憨厚的回答。

受到刘祚坤踏实苦干的影响,兵战的士兵们也一个个都开始争相恐后抢着干活。有一次,刘祚坤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仓库里存放着大批废旧物资,在仓库里散乱地丢弃着。他说:

“这是祖国人民的血汗换来的,不能让他们浪费掉。”

自此,他在工作之余,不分白日黑夜地整理仓库,收集废油桶,旧木箱等。几个月下来,他一个人整理的废旧物资就多达六个火车皮。

有一次他从仓库整理完物资回来,看到湖水中有不少油桶。他想着这些油桶即使是空桶也是有用的,于是他就跳进冰冷刺骨的河里,把油桶一个个捞出来。

结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河里面竟然还有20大桶油和两大桶汽油。部队也因此,得到了珍贵的军需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美援朝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