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为了建立和谐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中央军委点军两万一千余人组成西路军,不幸完败。

驻足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的红军正在寻找西路军离散人员。这天,耿飙参谋长一如往常带着几十个骑兵一起寻找。士兵突然报告说,他看到一个很可疑的乞丐。这个人衣服很脏,蓬头垢面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棒,最重要的是他在到处打听红军的消息。

耿飙听罢立刻让人把他抓了起来,没想到乞丐听说,他们是红军也十分配合。耿飙走到乞丐面前,就看到对方穿了一身满是窟窿的皮筒子,头戴一顶西北农民特有的毡帽,下巴上也已经长满了胡须,头发又脏又长。怎么看都像一个要饭的,可一个要饭的为什么要打听红军的消息呢?

正当耿飙要把这个乞丐带回去询问时,这个乞丐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耿飙,用沙哑的声音问道:"你是耿飙吗?"

耿飙听到这个声音微微一愣,他觉得有些熟悉。上下打量起这个乞丐,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你…你是老李。"

只见这个乞丐双眼含泪,丢下了手中的木棍。语气哽咽地说道:"没错,我就是老李,我就是李聚奎呀。"

说完,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原来,这个乞丐不止认识耿飙,还是耿飙原在红9师时的师长,更是西路军第九军参谋长。

李聚奎是我国的开国上将,在当时已经身居要职,为我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可一个身居高位的参谋长怎么会弄得如此狼狈,形同乞丐。本期笔者带着大家了解开国上将李聚奎坚贞不渝的一生,以及身居要职的李参谋长发生了怎样的离奇历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李聚奎)

涟水河边的童年

李聚奎于1904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兰田镇的西坪村。新中国成立后,兰田镇因为处于涟水的源头,被取名为涟源县。

李聚奎从小就在涟水河边长大,他出生后父母非常开心,为了讨个吉利,还专门请了村里秀才给他取了一个"好名字",叫做新喜。所以李聚奎原名为李新喜。

新喜两岁以后,母亲又生了五个弟弟。这一下,从三口之家变成了八口之家。但新喜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旱田也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一家人就自给自足;若是碰到大旱之年,也只能颗粒无收,全家挨饿。

六岁时,新喜看到邻居两家,因为梯田上了一层土大动干戈,双方打得头破血流,十分不解。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变得如此凶残,他去问父亲。

但农作一天后,筋疲力尽的父亲只能无力让他第二天去问李老先生,李老先生是村里的读书人有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聚奎旧居)

新喜带着满头的疑问敲开了李先生的家门,老先生看着这个刚满六岁的孩子,一边认真地跟他解释,一边又有些泄愤地回答。

他跟小新喜从人之初性本善讲到当时社会农民生存的现状。当时正是清宣统年间,那时连年的天灾,百业遭劫,不少难民饥寒交迫地被抛尸在路边,一片凄惨。而村里只是斗殴伤人,外面的世界更是动刀动枪,血流成河。

虽然小新喜并没有全然明白李老先生在讲什么,但那些因为饥饿带来的恐怖现象,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从这个时候开始,新喜就拼命地帮家里大人干活。但凡是力所能及的,他无一不争抢着干。

八岁时,为了让新喜有出息。父母咬着牙把他送进了私塾。这个私塾每年要交三吊钱,五斗米作为学费。

此时外面的中国正处在辛亥年间,中华大地各处因为革命起义,闹得天翻地覆。但落后的西坪村却没有什么影响,虽然贫穷,但是日子就这么过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就餐的革命军)

新喜因为深知父母的不易,所以学习十分刻苦。但刻苦的新喜并没有得到先生的青睐,因为他生性倔强,看到富欺穷,大欺小的事情总爱管闲事。

九岁那年,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放学前先生让他第二天带来要交学费的米,可回到家的新喜看着空荡荡的米缸和卧病在床的母亲,实在不忍开口。父亲看出了他的窘迫,询问原因后,让他告诉老师,晚几天就会交学费。

新喜不忍父母为难的目光,想要退学。可母亲在病床上直起身子,怒骂着坚持让他上学。新喜看着母亲因为自己要退学失望的眼光和病恹恹的身体,心就如同巨石碾过一般的疼痛。

他只好向先生求情,可一直不喜欢他的先生怎么会容忍这种事情。他挥着戒尺,对着新喜又打又骂。愤怒的新喜拾起石头砸了过去,虽然没打到人。可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还是让他退了学。

退学后的他便开始帮家里人承担重担,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母亲的病没有因为他的孝心好转起来。一天夜里,新喜在梦中惊醒,他听到外面急匆匆的脚步,赶忙跑了过去。可等待他的只有母亲已经僵硬的尸体,他抱着母亲的尸体痛哭不已。

失去母亲的心喜,又接连失去了自己的兄弟。到最后家里只有他和四弟以及父亲。10岁的新喜帮助父亲撑起了这个家,他不只帮地里务农,还主动开荒,让家里的粮食不仅够用,还有盈余。

此外,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外出打工,冬天还干起了挑炭的营生。新喜就在这种生活中一天天长大,常年的劳动给他带来了健壮的身体。父母的朴实,铸造了他倔强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红军李聚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