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打包蔬果礼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种+良法+良地”有了施展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里堆放着新挖出的小香薯。

7月2日,临安雨水渐止,久违的阳光透过山间晨雾照射着昌化镇后营村的山坳。地里,一批新挖出的小香薯将被打包销往杭州市区。昌西公社负责人俞冬红特意从里面挑出品质最好的一堆留样。“如果基地申报‘科技小院’成功,这堆小香薯就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小香薯科研基地里的第一批良种。”她笑着说。

前几天,浙江农林大学的吕尊富教授和杭州市科协的专家冒着大雨来踏访。“结合临安产业特色,开展针对小香薯的生长研究,还是首次。”一直“盯”着这个项目的吕教授很有信心。

实际上,这个种植基地,2005年曾经历了一场特大洪灾,是地质灾害隐患地。近20年过去了,一块曾经的灾害地,变成了如今瓜果飘香、集种植与研学为一体的良地,这条“反转”之路的奥秘何在?

洪灾导致整村搬迁,267亩地怎么办?

2005年,特大洪灾让后营村无法居住,原129户村民中有126户搬迁至1.6公里外的刘家区块,就是如今村民口中的“外后营”。“外后营”的家园建起来了,然而村庄原址“里后营”却一直半荒半种。如何盘活这267亩灾害地成了摆在村两委和村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直到2023年昌西公社负责人俞冬红到来。

在俞冬红看来,后营村这块山坳里的土地拥有封闭气候,正适合打造标准化种植培育基地。而且后营村区位优势明显,离高速近,物流方便,虽然已不适合居住,但特别适合种庄稼——“里后营”仍旧是一块宝地!

去年三月,村里和俞冬红团队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后,村集体出资修路,移除田间电线杆,并流转了三处新建民房,作为配套项目统一出租给俞冬红团队。俞冬红团队入驻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平整田地、加固水库、修缮水渠。

“良种+良法+良地。”俞冬红把自己的“种粮经”总结成言简意赅的“六字真言”。在她看来,好的种子加上好的种植方法,再加上一块好地,肯定能种出一个好的农产品。

“里后营”的“春天”来了。

产业带动乡村蝶变,“昌西甜”奔向未来

如今,走在“里后营”,我们看到大片田地齐整分布,采用精细化种植的小香薯、水稻长势正旺,玉米粒粒饱满,番茄、黄瓜、茄子挂满枝头,大棚内村民正将各类蔬菜采摘、打包,准备装车送往各地。

这20余名村民都来自后营村,在“里后营”家门口就业,每位村民每年能增收近5万元。俞冬红还与村里养殖着3000多头波尔山羊的王一民达成合作,收购羊尿、羊粪,用于肥沃土壤,形成有机循环。

“我这里有刚摘下的豇豆,受雨势影响销不了,请帮我加工一下!”前几日下大雨,附近的种植大户提出代加工的请求。“尽管拉来,品质好我们直接收购一半。”俞冬红爽快答应。俞冬红说,通过后营村这个点,想把育苗种植环节与生产销售的产业平台进行深层次结合,从而推动产业化发展,将业务辐射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后营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相继开展,打造村落景区;“羊产业”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30多家民宿落地开花。2022年,后营村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走上了“灾害村”到“未来乡村”的蝶变之路。

“明年,所有流转土地、厂房收回后,村集体收入将较今年翻个倍。”后营村村书记张兴忠介绍,“里后营”的“反转”之路,靠的是科技赋能,是立足绿水青山走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临走前,俞冬红和张兴忠掰下带着晨露的水果玉米请我们品尝,我们询问这种可以生吃的清甜玉米是什么品种,两人自豪地回答:这是“昌西甜”!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