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全球首创、且唯一获批的淋巴瘤领域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高瑞哲(戈利昔替尼胶囊)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注册证书后的2天时间内,在全国各地医院和药房供药,并开出全国首批处方。记者最新获悉,上海三甲医院也已开出处方,有患者已用上药。

中国自主研发,十年来首次突破性创新

淋巴瘤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癌症之一,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种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NK细胞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TCL在所有NHL中生存率最低,且侵袭性极强,患者复发风险很高。

复发/难治性(r/r)PTCL患者的预后极差,3年生存率仅23%,中位总生存期(OS)仅5.8个月。放眼全球,该治疗领域近十年未有创新药上市,亟待安全有效的突破性创新疗法。高瑞哲开创了全球首个通过靶向JAK/STAT通路治疗PTCL的全新作用机制,单药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系统性治疗的r/r PTCL成人患者。

"T细胞淋巴瘤治疗对于我们临床血液专家来说最棘手的类型之一,没有更多的治疗武器。从目前治疗手段看,没有更好的办法,既往已有些药,但疗效不是那么好,很多患者治疗到最后丧失信心了,觉得没有希望。"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表示,高瑞哲的上市为这些患者带来希望,可能是PTCL诊疗的新起点。

基于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分子设计,高瑞哲突破r/r PTCL治疗瓶颈,在不同亚型PTCL中均显示出高水平客观缓解率,填补了多个亚型治疗上的空白,且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20.7个月,远超现有其他疗法(小于12个月)。

"没有好的方案,没有好的药,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深悉PTCL的治疗困境,"特别是一线治疗失败以后,那些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可能不到50%,也许就20%-30%,所以疗效就很差。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有新的方案,能让完全缓解率得到提高。"

作为戈利昔替尼的临床PI单位,朱军表示,从Ⅰ期到Ⅱ期注册临床研究、获得国家批准上市,一路走来与全国同行一起见证这个小分子药物领域批准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近十年中国第一个,振奋且高兴,期待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冲刺下一个国产创新药的"十亿美元分子"

2023年8月,迪哲医药首款上市新药舒沃哲以"4天首方落地"创下非自有工厂发货最快行业纪录;不到1年,再次刷新行业纪录。

迪哲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小林博士表示:"很自豪能以远超同行最快速度的2天时间实现高瑞哲在中国的疾速上市,为中国的PTCL患者第一时间带来‘全球首创药’,感谢政府各级监管部门以及公司合作伙伴的支持。"

随着这一创新药的上市,临床反馈如何?

"到现在为止,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17种亚型,在中国的发病率最高,占20%-30%,剩下的都是B细胞及其他T细胞的,不像B细胞淋巴瘤的,70%多可以治愈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领域新药研发较慢,到现在全球还没有治疗‘金标准’方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表示,对于这一"全球首创新药",为更好地指导临床使用,国内淋巴瘤领域的专家们已经着手在编写指导原则,确保大家能更好使用这个药,"包括研究联合什么药能使疗效进一步突破,达到60%以上甚至更高,这要靠包括真实世界研究,我们期待这个药在单药的基础上联合可能使病人更加获益。"

数据显示,舒沃哲获批上市后第4天开出首张处方,并以超4000万元的销售额登顶罕见靶点新药上市的首月销售纪录。迪哲医药的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显示,仅靠自费市场,舒沃哲在7个月的时间销售额突破1.8亿。

研究机构分析,高瑞哲作为迪哲医药上市的第二款BIC/FIC创新药物,源头创新是商业化成功的"护城河",保证了迪哲的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上市后有望复制或超越舒沃哲创造的销售纪录。

作为该领域近十年首个创新药,各界对其有很高的期待。在2024年4月的CSCO指南大会上,高瑞哲作为纳入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程序的创新药,提前获《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版)》推荐。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开启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据不完全统计,符合2024年医保谈判条件的创新药接近200个,高瑞哲和舒沃哲都已具备参加谈判的资格。迪哲医药副总经理、首席商务官吴清漪表示,力争把高瑞哲和舒沃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让"全球首创"率先服务中国患者。多名医学专家对此也表示期待,希望新药好药顺利进入医保让更多患者获益。

研究机构分析,考虑到欧美市场高于中国市场的创新药支付能力,高瑞哲和舒沃哲有望接棒泽布替尼,冲刺下一个国产创新药的"十亿美元分子"。张小林表示,正在积极推进高瑞哲和舒沃哲的海外注册工作。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本报资料图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