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乡村振兴要将流量变成“留量”,做好把人留住、把客留住、把景留住的后半篇文章,修炼好内功,才能内外齐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新时代文艺最显著的标志是网络文艺登上历史舞台,新征程文艺最亮丽的风景是网络文艺热浪奔涌的创造,新主流文艺最昂扬的力量是网络文艺美美与共的篇章。因此,网络文艺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4日至29日,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网络文艺人才骨干培训班举办。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业务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在乡村振兴研究、创作及传播等领域具有较好实施经验、工作成果和较大社会传播力、影响力的网络文艺工作者、平台运营者们齐聚甘肃陇南,在这里他们分享了自己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也汲取了更多以网络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作灵感。他们说:

“乡村振兴的‘留量’密码,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

铺展“文化人民路”

牢记乡村振兴“关键词”

2023年5月,中办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有助于增进农民福祉,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南省文联驻屯昌县乌坡镇青梯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管丽娟开班第一天就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所在村在文化方面的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梯村村训

青梯村地处海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还有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非遗文化、南药文化。青梯村出土的双肩石斧、石锛等数件新石器时期文物也见证了青梯村历史的久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草石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梯造物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梯艺术馆

在管丽娟的带领下,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在认真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引进人才、培根铸魂,在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做出了成绩和亮点。通过深入挖掘南药文化、新石器文化、非遗文化等,青梯村深入打造乡村品牌IP形象体系,形成独一无二的青梯村系列文化品牌,走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书写和美乡村新篇章。2023年青梯村建成启用青梯艺术馆、南草石屋(南药科普与新石器时期文化展示馆)、青梯造物坊(非遗与文创手工坊)三大文化场馆,为青梯村文旅康养研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青梯村还在海南省文联的支持下,开设了包括剪纸、钢琴、书法、美术、童声合唱在内的五门儿童艺术方面的课程,并专门邀请专业老师利用周末的时间给村里的孩子授课,进一步提升和培育他们的艺术特长。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班,我更加感受到网络文艺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我将运用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用好这个有力的传播方式,讲好青梯故事,引领乡村振兴。”管丽娟说到。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网络文艺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结束培训班课程后,湖北省文联驻十堰市小川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张云洋带着满满的收获启程返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川村金山桥

2023年9月底,他受湖北省文联党组指派,赴十堰市茅箭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小川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开始了难忘的乡村振兴岁月。在动身赴小川村之前,他特意观看了电影《柳青》,并深受作家柳青“把心交给农村,把如炬的目光投向时代生活”的执着精神影响。

“川溪之美让我深切感受到陶渊明笔下‘缘溪行’的新时代图景。”在他眼中,小川村就是他心中理想的桃花源。入驻小川村后,他立即投入工作,为了让昔日的偏僻之地,因文艺赋能而改变成让人向往的“秘境小川、人文胜地”,工作队重点从书法赋能入手,运用书法艺术独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有了这样的思考,我感到小川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未来可期。”

培训班结束后,张云洋思考如何将网络文艺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从而带来诸多积极影响。“打造乡村主题的网络短视频系列,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乡村的生活、美景、美食等,在各大网络平台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利用网络直播,让网友实时感受乡村的各类活动和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销售和乡村经济发展。建立乡村文艺网络社区,让村民和外界人士能够交流互动,分享乡村故事和文化……”说到这些他滔滔不绝。“驻村工作不是简单的表面文章,要从文艺情怀、艺术理想、网络文艺中去体悟、去践行,唯有如此,一定能找到答案。”

培训班结业后,管丽娟和张云洋正踌躇满志地再出发,开启了他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征程”。

聚合“文化资源库”

增强乡村振兴“新活力”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融合现代元素,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来自青海的学员杨韶鹏是青海省民协副主席、青海省非遗协会副秘书长。2017年以来,他始终致力于推进文艺项目与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文艺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他积极参与青海非遗生活馆、青海非遗小院等项目的运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展销各州县的非遗作品,并提供技艺体验服务。“我们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的关注,为非遗传承人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们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游客和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质量,提升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中国民协副主席、青海省民协主席索南多杰也对杨韶鹏参与的非遗生活馆、非遗小院项目赞赏有加。他表示,非遗生活馆和非遗小院对青海省文旅宣传而言是一块活态招牌,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幅提升了青海的亲和力、美誉度;对当地群众而言,是一个展示才艺和脱贫致富的平台,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对外地游客而言,是身临其境融入和体验地方民族文化的绝佳场域。总之,非遗生活馆和非遗小院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是青海通过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尝试,促进了青海非遗知识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传播,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文化体验服务,拓展了村民的就业增收的渠道,加快了乡村振兴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步伐。

因为关注三江源移民的就业问题,2021年至2023年,杨韶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培训了50名三江源移民,让他们掌握藏毯的织造技艺并成功实现就业增收。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移民的生计问题,也促进了藏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挥网络文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杨韶鹏计划在培训结束后继续深入研究网络文艺在文艺项目与文创产品中的多样化应用。“我坚信,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找到更多切实可行的途径,将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为青海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说到这里,杨韶鹏信心百倍。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有无数风口,那么此时此刻最强劲的风口,无疑是短视频和直播,而这股炙手可热的大风也同样吹向了乡村,吹向了培训班学员孟莹。

作为甘肃省电商协会副会长,孟莹曾负责“东方甄选甘肃乡村文旅直播带货专场”项目。在他看来,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网络文艺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东方甄选甘肃乡村文旅直播带货专场”项目便是这一趋势下的生动实践。“它不仅展示了网络文艺在电商领域的巨大潜力,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充满创新与活力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莹与同事们怀揣着让甘肃乡村的声音响彻全国的梦想,决定利用直播这一新兴的网络文艺形式,将甘肃乡村的自然美景、人文风情以及地道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乡村的文化与产品跨越地域限制,走进千家万户,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生动地展现了甘肃乡村的风貌,不仅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还直接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挖掘每款产品的文化故事,赋予其更深层次的价值,让乡村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文化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7月12日,全网发布活动相关视频超7550个、播放量超8.6亿次,发布图文宣传稿件超3200篇、预计阅读量超4500万次。其中“东方甄选看世界”抖音号和“东方甄选”APP在甘肃省直播总时长分别达40余小时,在线观看累计超过4604万人次,民勤沙漠蜜瓜、定西洋芋、庆阳甘草杏肉等甘肃特产获得大卖。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网络文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充满期待。”未来,孟莹计划引入更多前沿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创造更加沉浸式的乡村体验,让城市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同时,他还将持续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到网络文艺活动中来,共同讲好乡村故事,让网络文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利用新质生产力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目前,以人工智能、新能源、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正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农村、农民,对实现乡村振兴产生强大的牵引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金少培训这一周“忙疯了”。他在忙什么?忙着记录这次难忘的培训之旅,他记录的方式可不一般,不仅动用了航拍器还动用了人工智能——

 乡村振兴的“留量”密码,我们在这里找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乡村振兴的“留量”密码,我们在这里找到了!

“在摄影行业,起初AI技术的运用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趋势。”随着诸如无人机、防抖装置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摄像拍摄手法得以革新,众多企业、乡村及个人纷纷向王金少寻求视频拍摄与制作上的帮助,但个人及团队的生产力有限,为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是为了给乡村和企业降本增效,减少用工成本,节约拍摄与剪辑时间,大量产出优质作品,王金少萌生出将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和能力复制到系统中的想法,于是借助AI技术,公司成功研发出一套视频应用设备,“我称它为‘视频智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金少为自己设计的AI形象

这台“视频智脑”不仅是硬件,更融合了众多开发的软件,宛如一个融媒体中心,能有效解决短视频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包括提供专业的视频拍摄脚本编写、创意等,它拥有多机位直播功能、4K-8K视频采集功能及声音制作创作功能。“别人都一直在畅想着未来科技,而我已经把AI视频制作技术运用到了我们的行业当中。” 王金少认为, 每 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数字分身来为 自己的企业及乡村代言,数字分身同时也解决了人们拍摄时遇到的 现场收音、打灯、化妆、造型包被摄者 状态等诸多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尤其是在思政教育的深刻影响下,王金少对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网络文艺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未来,他计划不断优化“视频智脑”的功能,拓展其应用领域,同时积极开展培训与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熟练使用这一创新成果,真正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切实为乡村和企业带来更多的实惠与便利。“作为一名从事摄影工作多年的人员,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较为成熟,但在思想层面仍需不断武装和提升。毕竟,我们作为文艺创作者,必须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更要对广大观众负责,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记者 | 白安琪

图片、视频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白安琪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