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邹家华是邹韬奋和第二任夫人沈粹缜生的儿子。他从小跟着母亲,东奔西走地找父亲。邹韬奋生前,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为了党的事业作了不少的贡献。所以,在邹家华的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
邹韬奋平日里一直忙着工作,很少有时间操心孩子。在他临终之际,终于有时间考虑三个孩子的事了。思考许久后,他给三个孩子留下了遗嘱。其中,他希望儿子邹家华长大后进军机械领域。
邹家华的童年就是在“逃难”中度过
邹家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有个“大妈”。1919年,邹韬奋24岁的时候,他父亲出面包办他的婚事。他父亲和他岳父在前清末季,同在福建省的政界里混着,两人的友谊深厚,便决定把儿女结成“秦晋之好”。
以“父母之命”和邹韬奋准备成婚的女子叫叶复琼。此女子是十足的“大家闺秀”,她会吟诗作对,女红针线,却从未上过洋学堂,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意识层面上。叶复琼表示,非邹韬奋不嫁,宁愿守空房,忠贞不二。面对这样的女子,邹韬奋感到有些为难。
原本对包办婚姻极为抗议的邹韬奋,僵持了三年后,终究是不忍心,怕耽误叶复琼一辈子。于是,邹韬奋收回了以往的“抵抗”,与叶复琼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叶复琼生性笃实温柔,对邹韬奋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但好景不长,1925年初,叶复琼因患伤寒症病逝。
1926年1月,一个叫沈粹缜的女性把邹韬奋从丧偶的悲痛中拉了出来,给予他关怀、照顾。就这样,两人很快结了婚。婚后,沈粹缜先后生下了两儿一女。邹家华是长子,出生在上海。
邹家华一直在上海待到了11岁。期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被捕。那时,邹家华跟着母亲,及一些朋友去看望“七君子”。当他看到有很多群众都为“七君子”发声时,小小年纪的邹家华心想,“七君子”做得一定是对的,不应该把他们关起来。日本人把中国人欺负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不能抗日?
1933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邹家华无奈选择出国避难。那天,邹家华跟着母亲送父亲上了船,离别的场景他终身难忘。1937年,邹韬奋辗转多地去了重庆。沈粹缜得知情况后,马上领着儿子邹家华,经香港赶到武汉,再去重庆。
到重庆后,邹家华进了沙坪坝的南渝中学读书。话说,这所学校其实就是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办的南开中学。当他读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邹韬奋当时是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事变发生后,他被迫离开重庆逃到了香港。
邹韬奋一走,国民党的特务天天往邹家跑,不断威胁沈粹缜。这种情况下,沈粹缜决定带上三个孩子,趁着日本人空袭重庆时逃跑。因为那时国民党特务要躲进防空洞。话说,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娃,在那种炮火连天的环境下,属实不容易。幸而,几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香港。
到香港后,沈粹缜带着孩子们住在了贫民窟。这是党的安排,利用贫民窟作掩护。而邹韬奋住在一个饭馆里。那时,因日本占领了香港,造成社会非常混乱,组织决定把在香港的文人,先后送到华南地区。就这样,邹韬奋又被救到了华南。
由于革命需要,邹韬奋只能一个人先走。沈粹缜带着三个孩子前往华南根据地时,需要穿过日本的封锁线。邹家华后来回忆说,多年来,他记得都很清楚,日本人搜查、盘问非常野蛮。尽管过程很艰难,但结果是好的。母子四人平安地到了华南。
到了华南后,邹家华终于见到了父亲。之后,一家人一块住在阳泰山。在山上有两个草蓬子,没有墙,住着好多人。虽然住处很混杂,但反而利于隐蔽。回顾邹家华的童年,几乎是在追赶父亲的路上。期间,他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难。他知道,若不是组织保护他父亲和他们一家,那他们早就完了。
邹韬奋留下遗嘱,让邹家华进军机械领域
经历过种种大事,邹韬奋认清了国民党的丑恶嘴脸,打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1938年间,邹韬奋向周恩来副主席提出了入党的要求。周恩来考虑到,从党员的条件上看,邹韬奋入党那肯定是没啥问题的。但周恩来考虑深远,他觉得邹韬奋在党外做工作更加有利:若是邹韬奋以党外人士的身份,从客观立场讲话,就更具说服力。
1942年,邹韬奋辗转到了苏北新四军的根据地考察。当他看到解放区的情况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地区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光明地区!”那会儿,邹韬奋生病了,可他没当回事,以为是中耳炎。后来,病情加重后,在陈毅请示中央后,把他送到了上海做检查。不幸的是,大夫告诉他得了癌症。
沈粹缜知晓后,心情很着急。邹家华作为长子,赶紧先出发去了上海。随后,沈粹缜带着女儿也赶去了上海。那会儿,邹家华的弟弟,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去了延安。
在上海,邹家华看到父亲一边坚强地和病魔作斗争,一边还伏案继续写他到解放区考察的报道。最后临终时,他写下了遗嘱。写遗嘱的时候,邹韬奋问邹家华,愿意搞什么?邹家华说:“我愿学机械。”后来,邹家华被分配到机械单位,一方面是他本人爱好,另一方面是组织考虑了邹韬奋留下的遗嘱。
此外,邹韬奋还给二儿子、女儿写了遗嘱。他希望二儿子学医,女儿搞文学。不过,后来因革命需要,二儿子就搞了气象。
邹韬奋去世以后,组织就找到沈粹缜商量,要把邹家华接到根据地去。沈粹缜同意了。就这样,18岁的邹家华去了根据地,至此,他以后的整个人生,就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1945年,新四军办了一个建设大学,邹家华在学校学了一段时间。日本投降后,他被安排到山东,在建设厅当干事,负责农村修路、修桥。
1946年初,东北解放后,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去,邹家华又去了东北。2年后,中央决定派一些人到苏联学习,邹家华他们那批是党内一些烈士的子女,一共21个人。其中有李鹏,以及唯一的女性,过去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的女儿。
1955年,邹家华毕业回国。之后,他被安排在沈阳机床厂工作,开始搞技术。由于他有学历,能力强,很快就升到了厂长。1972年,邹家华调到机械研究院。此后,他便在机械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1988年,邹家华担任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话说,这个部是国务院下属最大的一个部。邹家华在机械这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父亲临终的嘱托,以及党的培养。邹家华表示:“为党为人民做工作,这就是我父亲和我个人的愿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