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西安地铁又塌啦!" "塌就塌呗,天天修不好咋的呢?" 开远门地铁站门口,两个大妈的对话,道尽了这几天西安人的心声。

7月1日凌晨,本该宁静的古城西安,却上演了一场让人

"芒刺在背"

的悬疑大戏——在建的地铁8号线突发涌水涌沙,附近路面塌陷、交通瘫痪、水电停供......好家伙,这出"祸不单行"的戏码,整得全城都抖三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看似意外的事故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深挖的城市顽疾?

西安惊魂一夜,缘何而起?

据悉,

30日晚11点左右,西安地铁8号线在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大量积水和泥沙涌入地铁隧道,施工人员连夜抢修。

但一夜过去,事情非但没控制住,反而愈演愈烈。第二天凌晨4点多,地铁施工区域附近的道路突然塌陷,简直防不胜防!

尽管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采取抢险措施,但还是对周边交通、供水、供气造成了不小影响。

一时间,网上质疑声四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啊?西安地铁建设咋还能塌方?是豆腐渣工程?偷工减料?

有人坏笑,不少城市地铁工程那可都是标杆性的

"面子工程"

,为了政绩拼命赶工期,把施工质量、安全防范啥的统统丢到脑后去了,这不出事儿才怪呢!

可以说,西安这起地铁塌方事故,不经意间撩开了一些城市基建项目管理的遮羞布,工程建设中那些令人细思极恐的潜规则和乱象,一下子血淋淋地摊开在阳光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建工程,还能再糊弄?

翻开历史,古人修筑长城、都城,那可是

"工期从宽,用材上乘"

反观现在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动辄就是"多快好省""赶鸭子上架",生怕耽误了领导的政绩!有的地方为了面子,硬是要在节点前搞开工仪式,质量监管却是睁只眼闭只眼,安全隐患扫到角落不见。甚至还有施工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反正交付使用后有啥问题也不归他们管了。

试问,这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歪风邪气,能撑起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吗?把政绩建立在民众的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之上,这样的面子工程要来何用?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工程建设领域狠抓质量,强化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诸如西安地铁坍塌这类事故的频发,也警示我们,在一些基建项目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歪风还没有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对重大工程建设的质量意识仍不够强,安全责任心还不够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施工到监管,个个都要动真格

重大工程事关民生福祉,不容半点马虎。对此,从中央到地方,从主管部门到建设单位,都要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放在心上。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把质量安全的责任落实落细,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把关、多把关。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敷衍了事。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更要积极作为,对在建项目严格审核、全程监管,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排查隐患。不仅要查形式,更要重实效。一经发现问题,必须严肃查处,绝不手软。对失职渎职者,该追责的坚决追责,该问责的彻底问责!

当然,仅靠政府还不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需举全社会之力。广大群众也要主动参与到监督中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映、曝光。媒体舆论、专家学者也要勇于发声,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动质量提升的良性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创新,不能只是嘴上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从根本上防范类似事故,仅有质量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快科技创新。

让人尴尬的是,当前我国在隧道施工、桥梁建设等基建工程的一些关键技术上,仍处于跟跑甚至是落后状态。不少施工企业缺乏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成熟工艺,单纯靠人海战术,难免在安全和质量上捉襟见肘。

对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把基建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摆上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地方政府、业主单位也要拿出真金白银,鼓励自主创新,为科研攻关创造良好条件。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能在根本上保证重大工程质量,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如今,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地铁、高铁、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质量安全事故也在频频发生,成为悬在城市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么,小编想问:究竟如何筑牢民心工程的"安全阀"?如何以匠人之心铸就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质工程?对此,你怎么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