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诃夫说“夏天的六月,你还来日方长”。但在2024年的汽车圈,似乎感觉不到太多来日方长的味道。

印象中,在2022年我写过我所认为的“内卷”:

“involution:指一种模式在外部扩张到极致后受到制约,只能转向内部发展,不断精细化的过程”。

而最早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面提到它的时候,是不存在褒义还是贬义的。

我至今仍然认为,当下如此频繁地提到内卷和“批判内卷”,更多是映射了我们身处存量和缓增时代,与以前那个高速发展的 “黄金时代”,挥别之时内心的失落与焦虑。

以前爬山,陡峭异常,但扶摇直上;现在爬山,螺旋上升已是常态,甚至爬了很久,你才发现,绝对海拔居然没有上升甚至可能还在下降。

卷么?卷。

够卷么?

其实,还不够卷。

01

进化的汽车媒体

我去年还专门找过汽车创作者的相关数据。

2023年,我私下了解到的易车号汽车内容创作者数量是1.2万+,车家号是2.5万+。去年大概也就是7月份,懂车帝联合抖音召开了2023年汽车创作者生态大会,当时公布了一个关于汽车内容创作者的数据。

634万个。

有意思的是,到了今年,同样也是懂车帝创作者大会,我问了去现场的同事,2024年并没有公布有关创作者数量的数据。

我私下也问了一些平台小伙伴,都说官方没有相应数据。

但其实,我认为创作者数量上的增加或者是下降,已经不具备那么大可参考意义了。

634万虽多,但其实只是整个字节平台上发布过汽车相关内容的创作者,基于用户基数的庞大、大家对汽车内容的热衷程度而言,这个数量再大也不过分。

而在专业垂直平台上的活跃创作者,对比汽车自媒体最火热的2016年到2018年,我认为其数量在明显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到了2024年,我会说“还不够卷”?简单来说,就是即使不去看创作者的数量本身,就是看垂直平台公认排在前100位的创作者,是不是依然良莠不齐?是不是依然有“不创作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存在?

如果我们将视角投向个体更活跃的比如微博、抖音、小红书平台,个体创作者的光芒也正在汇聚成海。其中不成熟、不专业,以及就是业余玩票的创作者,更是大有人在。

简言之:与其说汽车媒体“在卷”,倒不如说,汽车媒体正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从2014年自媒体兴起开始,中间包括传统纸媒的关停并转、独立的汽车媒体逐步机构化和专业化之后,来到2024年,我认为才是又来到了真正的“自媒体”时代。

汽车媒体的定义,从最早的传统媒体(平面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汽车广告版面,到后来逐步变为“汽车专刊”、“汽车专区”、“汽车杂志”等专业汽车传统媒体,在2014年通过微信公众号,演化为汽车内容专业机构或个人创作者(但其实回头来看,那时候的个人也多是团队化和公司化运作)。

2014-2014年,经过发展十年,汽车媒体的分化,已经非常明显:

要么,是专业的机构类媒体,以专业内容创作团队和公司化模式运作。

要么,是个体创作者,运作模式则更为自由和多样化。

10年时间,汽车内容创作才真正来到“自”媒体的时代,这个轨迹是螺旋?爬升?还是进化?发展?

假如只是用“卷”一个字,来形容这种分化和演变,会显得愚蠢可笑。

02

对当下汽车媒体的一些观察

在我看来,汽车媒体当下从进化走到分化,在2024年已经非常清晰。

雷军和周鸿祎在汽车圈引起的震动,事实上不仅让“创始人IP”走上主流营销语境,也进一步证明了汽车媒体个体化的方向,也是清晰明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我看来,机构化和个体化本身就不是矛盾的两面,可能除了在一些权威官方媒体就职的个体,不是很适合发展单独人设账号之外,机构中包含若干个体(MCN化),个体按照机构模式规范运营,也都将是大势所趋。

明确趋势之后,你就会发现:时至今日,汽车内容创作者的门槛不是因为“自媒体”而降低了,反而是真正在10年来,第一次被明确抬高了。

“汽车自媒体”虽然用了10年时间完成螺旋演变,但本质上已经从“人人皆可自媒体”,变成一个有较高门槛的身份。

就拿人人都有的微博账号来说,你可以去试试,做到汽车类的TOP200究竟有多难。

2014年点燃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到了2024年还能稳定日更、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汽车账号,又剩下了几个?

在我眼里,微博是个人媒体活跃的舆论场,微信公众号则是机构媒体们的门面。要是两头都不占,就只能去平台“打榜”——讲真,相比而言,打榜已经是最简单的方式。道理等同于当年我们在BBS里用灌水的方式刷取存在感。

灌水、刷虚假数据这些现象都还没消失,证明这些手段都还有用;这些手段依然有用,那也就意味着,其实在汽车媒体这个战场上,还不够卷。

而当个体站上前台,成功突围的因素,就变得多维和不稳定起来。包括但不仅限于:

1、有没有路人缘。

2、内容是否具备足够的差异性。

3、意见是否专业、表达方式是否让人爱看。

4、是否具备专业的创作能力。

5、人品是否立得住,价值观是否能够感召人。

不要小看个体创作者的人品和价值观,越是影响力大的个体,最后越可能因为这个看似没什么作用的底层建筑而“塌房”。

另外,我始终认为:技术可以学习,但热爱无法模仿。正如我们看一些企业老大的直播,有些人就是眼里有光,感召力十足;有些人就是没有路人缘,大家不爱看。这个说得残酷点儿——跟努力与否、人的优秀与否关联不大;而且我们会发现,到最后能够成功立住人设且在漫长时间中做到不“塌房”不“翻车”,其路径无法复制,甚至近乎“玄学”。

03

汽车媒体路上的定量

在不可掌控和预知的“玄学”之外,作为创作者,我们甚至更有必要,去寻找到那些不会轻易改变的游戏规则和“定量”。

1、专业、专业还是专业。

微博上的一位医生能比大部分汽车媒体人懂车,是因为他在他熟悉和喜欢的领域足够专业。当下,汽车内容创作者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首要基础必备技能。

但要注意的是,汽车内容创作者的专业,不仅仅是对于汽车各种技术方面的专业,也包括表达方式的专业和呈现方式的专业。同时,我个人认为或许还包括了在汽车营销领域等层面的专业。

并且,这种专业,不仅是指专业的能力,更代表了态度上的专业——因为对于专业本身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也就意味着,要进行大量且深入、持续的学习。

专业,也并不单单意味着较高的学历和较久的工作经验,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履历非常好看的创作者,更容易固步自封。

所以重要的是:一种对待汽车内容创作者身份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态度。

遗憾的是,不管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也好,还是对待专业本身的敬畏也罢,在之前的汽车媒体中是相对欠缺的。造一个高速发展的浮躁时代,尤其是对于汽车这个初始诞生于“传统媒体广告版”的内容板块来说,专业比不上关系到位、专业比不上能拉广告、专业比不上溜须拍马的情况,真实存在且现在也没有杜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在直线上升的汽车行业黄金时代,每个点赞和转发,都是锦上添花,汽车媒体从诞生之日时,做的最多不过是个资源生意。

然而到了存量和微增时代,尤其是面临着汽车能源形式的切换和人们消费心智的转换,只有专业的内容创作者,才能对于受众具备真正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假如汽车媒体还不知道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是经由内容产生影响力的工作,其实在认知上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离被淘汰出局也不远了。

2、深耕具备差异性的内容赛道。

“深耕”:意味着时间足够长;

“差异性”:就是形成足够的专业标签和独特人设;

“内容赛道”:就是指“以内容撬动价值”。

在我看来,现在的汽车媒体人其实要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打造具备差异化的内容产品,才能撬动相应的价值。除此之外,创作者还要像重视产品一样重视营销。

这就让汽车内容创作者,在某个层面上和车企非常相似,在很多传播链路上,也才能够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实现从内容到价值的转化。

汽车媒体自身,就是汽车营销链条上的一环,对于媒体而言,假如你无法理解自己的产品该如何营销,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身处一个营销和产品并重的时代,媒体和内容所应该具备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对于媒体产品的“营销”,包括但不仅限于良好的视觉包装,良好的审美品味,良好的文字功底,良好的传媒素养,充分且必要的价值观共鸣,这些其实是媒体产品迭代和进步的动力之源。同时,“营销”也包括不断通过内容产品,去告诉别人“我是谁”,去夯实自身在行业中的独特标签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深耕具备差异性的内容赛道,最终打造出具备影响力的内容产品。

依靠真实流量创造的,不仅是几个在流量上的“爆款”,更是对受众心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虚假数据无论对于厂家还是媒体本身来说,都是饮鸩止渴,更是毫无价值。因为虚假的数据无法反馈影响力本身,因为追求虚假数据而造成创作者核心动机的丧失,会让创作陷入恶性循环。

3、关于媒体榜单。

榜单并不是毫无用处。对于创作者而言,榜单和排名是个数据上的犒赏,毕竟每周至少有三张榜单,可以直观反映出“周-月-年”经久努力的成果。

所以,其实榜单最大的价值是当它连成曲线之后,创作者可以从数据中,结合自身的内容产品,研究出相应的变化和趋势。但偶发性、点状的榜单,如果无法形成连贯的内容指导依据,那么意义就不是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除了三垂榜单,单条视频和单篇图文的各项数据,其实都是创作者的方向指引——哪怕是从很低的基础流量,亦能看出内容本身所呈现出的效果、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创作。

只是,这要考验普遍内心骄傲的创作者们,是否愿意和敢于面对很低的真实流量、并去着力持续地改变它。

假如活在一个虚假的流量数据上,创作者就没有方向性可言了。

04

个体创作者的“危”与机构创作者的“机”

个体媒体我们可以用博主为切入点来进行观测,毫无疑问的是,自从李想成为“微博之王”,通过集结个体的力量来进行“内容轰炸”的路径,开始越来越被我们所熟悉。

冲热搜是现在最普遍的打法,“占据几个热搜”、“热搜时间多长”,依靠的其实就是博主们“一拥而上”千军万马打下来的江山。在营销术语里,称之为饱和式攻击也好,白噪弹战术也罢,好像是数量越多,就越能占据上风。

个体内容创作者的危机正在于此,当白噪弹成为重要战术,其实每个个体都是子弹。一方面,需要个体创作者的专业标签和对粉丝的影响力背书;另一方面,作为一枚子弹,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原创能力——这就像是大合唱,你跟着唱就完事了。和当年“拿稿费发通稿”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是子弹,已经从“汽车媒体”变成了“汽车博主”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大V们热议的“车马费”。

且不说苦苦积累的人设可能被逐渐消耗,就单说这个“稿费”因为欠缺商业运作的基本规则,个体经常有白干一场的风险。假如为了生存,经常性地成为子弹,最终沦为发稿扩散机器人的结局也在所难免。

因此,你会发现个体创作者其实更容易大起大落,不稳定性更强、洗牌也更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关公司针对内容创作者的“合作”,条件令人哭笑不得。

而对于运作模式更为规范的机构专业创作者而言,一方面因为机构人设不够鲜明,相对会很难在微博、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上赢得个人博主那样的粉丝聚集效应,所以已经逐渐被白噪弹式的“冲榜冲热搜”营销所“抛弃”。

甚至很多时候,机构创作者都会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被排斥在主流话题传播之外。

我却认为并非如此,专业机构汽车媒体的价值在当下,其实被大大低估了。

首先,对于内容轰炸的打法本身,我并没有异议。但我认为其核心并不应该是“轰炸”,而是“内容”。

作为一个研究生阶段读应用心理学的人,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营销术语和黑话,而是依然更为信奉经典传播理论。

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首次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关于“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一章中提到:每个领袖都有自己独特的动员手段,其中有三种手段最为重要,也十分明确。

——即: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

内容轰炸、白噪弹战术,在我看来更多只是停留在“重复”这个环节,但却往往忽视了“断言”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基本上所有车企都采用了通稿轰炸、冲热搜词条的手段——但为什么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如愿成功呢?

我们不妨再重复和强化一遍我在上文中的看法:

当下汽车媒体所从事的,是经由其所创作的原创内容,产生影响力的工作。

不管是个体也好、机构也罢,倘若不具备“断言”的能力,就难称是一个专业的内容创作者。这种能力,叫做“进行价值定调”也好,叫做“产出权威数据”也罢,“是通过一个简洁有力的断言,让某种观点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专业的汽车媒体,站在具备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并已经打造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标签基础上,有能力生产断言、解读断言、扩散断言,这也就是它能够产生影响力的路径。

而对于车企而言,也只有将“重复”的战术,建立在一个足够有支撑性、甚至足够有生命力的“断言式内容”之上,所有的“轰炸”才会变得有意义、有效果。

缺少内容,任你“轰炸”再多遍,也不会达到影响受众心智的效果。而假如无脑重复的内容太多,这种“垃圾重复”不仅不会让受众进入你精心编制的信息茧房,受众会因为轻易辨别出你的传播意图而心生厌烦。

内容、内容、还是内容。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当下的内容不是“太卷”和“太多”了,而是真正优质的内容太少、太欠缺了。毕竟在曾经的黄金时代,汽车媒体的工作,只需要去复读和重复一些广告即可,而当下:

我们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具备影响力的内容和创作者极度渴求的时代。

查姐结语:

在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好,群体也罢,其实都难免兜兜转转。也不会是每一个行动都能有效。

山脚下转圈的人,只要去看这条螺旋上升的路是否具备匹配它难度的成长性、确认后就脚踏实地地走即可。而不是经常花心思抬头去看那些走在上面的人,甚至花时间去抱怨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却只能看到别人的背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nvolution这个词,本身并没有贬义和褒义之分。在最初的演化模型当中,它甚至代表了一个不断向内精细化的过程。

它会变成一句抱怨、一个借口,还是会成为一种驱动力,不过在于我们自身对它的演绎罢了。

但至少,我站在汽车媒体的2024上半年来看,离所谓“内卷导致停滞不前”还差得很远很远,专业化、精细化、个体IP化,也都尚在成长期甚至是萌芽期。

只能说,那个靠复制粘贴发通稿,躺着挣钱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虚假繁荣和虚假数据的泡泡也早晚被戳破。

我认为:

这个时代,更需要进化后的内容创作者。

他们站在通稿机制和重复轰炸的背面,

用抱持敬畏的专业内容驱动行业,影响受众。

他们不再是广告版面的重复者——在流量的洪流中,

他们更像是滚动巨石的西西弗斯。

既然是进化,就总会有波折。

“雨停了,但我永不停息。

我将背着黑暗,

朝朝阳而去。”

与每位真挚的创作者共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