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行精细化、系统化、网格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是中老年人的“市面”,傍晚是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玩的乐园,位于虹口区江湾镇的虹馥居委市民益智健身苑点,每天都“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市民。因为环境好、设施齐全,附近其他居委的市民也常遛弯到这里锻炼身体。

市民身边的健身场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上海的社区健身苑点始建于1997年,此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也在不断拓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8642个、市民健身步道2642条、市民运动球场2900片、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45个、市民健身房131个、市民健身驿站82个。

居民也是监督的“啄木鸟”

经年累月的使用,社区健身苑点的器材面临老化损坏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有些辖区内的体育设施还存在随意搭建、随意停放、随意晾晒等不文明现象;后续维修、保养、更新的问题,都成为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最突出的难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虹馥居委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从群体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到普通市民,都是健身苑点设施的监督员和“啄木鸟”。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群体干部任佩华告诉记者,首先,针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周周巡查、月月督查、半年边查边修”的工作机制,“江湾镇街道有72个市民健身苑点,辖区内的群体干部每周都会巡查、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月有督察,还有专业公司每年两次的全覆盖检查和维修。”

从最初的健身苑点,到现在的益智健身苑点,目前在全市各个社区健身点位和设施上,都附带有二维码。市民若发现器材损坏,可以通过扫描现场二维码进行报修;如果是没有智能手机或使用智能手机有困难的市民,也可以拨打现场公示的电话进行报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化手段已经被引入日常健身设施管理。设施上的二维码除了承担报修功能,也可以进行日常巡查检查的“打卡”工作,如此一来,通过大数据平台的信息集成,可以精确掌握市内各处健身设施的最新情况。

在虹口区彩虹湾公园内,绿树掩映下,簇新的市民球场和健身步道为公园增加了体育功能。记者看到,球场外的告示牌,公示了开放时间、健身须知、报修和投诉电话,一目了然。虹口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副主任袁博介绍,彩虹湾公园是一座双拥公园,市民球场于去年10月建成,通过智能化管理向公众免费开放,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成多元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上海体育在场地资源方面积极挖潜,建成一批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需求。

位于共和新路的静安区城市新汇市民健身中心,其所在空间原本是个仓库,通过辖区内部挖潜,焕新成为体育场地,于今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健身中心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包括市民健身驿站、乒乓球房羽毛球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日下午时分,记者看到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市民健身驿站采用共享模式,根据时段不同,每小时健身费用为2元、5元、8元不等,价格亲民。乒乓球房的5张球桌当天4个时段,已经预订一空。据介绍,应市民要求,健身中心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九点,方便周边居民和园区白领下班后来健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市民健身中心内,记者还看到了AED急救设施。上海市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心主任陈慧告诉记者,随着今年初《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的实施,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正在积极配备AED急救设施,并组织开展救护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应急救护能力,从而为市民群众的健身安全提供更加坚实和有效的保障。

近年来,本市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方面,一直致力于推动体育设施管理模式规范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构建完善涵盖市、区、街镇及居村委的四级管理网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实行精细化、系统化、网格化管理。在基层社区层面,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慧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水平,每年还会定期对各类设施进行全面“体检”,确保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群众。通过组织市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退休老干部共300余人作为“神秘顾客”,开展飞行检查,也使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

硬件设施到位,后续“软件”服务也同步跟上。据“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平台”数据统计,2023年,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到96.65%,设施定期巡查率达到96.33%。2023年全年共处理器材报修1280起,均得到有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