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2002年初,范氏夫妇不愿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便决定跟随村里的打工队前往巴基斯坦务工。
一天傍晚,忙完工地活计的范氏夫妇,沿着回宿舍的土路行走。二人正说笑间,忽然听到一声微弱的婴儿哭声。
妻子顿时警觉起来,四处查看声音的来源。丈夫虽然担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妻子已然从路边的灌木丛中抱出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那孩子只被几块破布随意裹着,身上爬满了蚂蚁。显然,婴儿被遗弃已有一段时间,哭声微弱无力。
夫妇俩心地善良,不忍见婴儿就此丧命,便将孩子带回了宿舍。妻子在给孩子洗澡时,发现她是一个健康的女婴,手脚齐全。
由于多年来未能生育,妻子对这个小生命满怀怜爱,不禁感慨道:“多好的小妮子,怎么忍心把她丢了。”
丈夫一边手忙脚乱地冲奶粉,一边安慰道:“可能是遇到什么难事了。我已经报了警,留了地址,她父母看到后会来找的。”
然而,范氏夫妇并不知道,巴基斯坦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国家,再加上不允许堕胎,许多家庭会遗弃女婴。果然,几天过去了,孩子的亲生父母并未出现。
日复一日,夫妇俩与这个女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丈夫学会了熟练地冲奶粉、给孩子洗澡,妻子每天都将她紧紧抱在怀里,亲了又亲。他们实在舍不得将孩子送到福利院。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范氏夫妇决定收养这个孩子。虽然办理领养手续颇费周折,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
拿到收养证明的那天,丈夫为孩子取名为范梓鹤。妻子抱着小范梓鹤,喜极而泣。就这样,这对中国夫妻和一个巴基斯坦女婴组成了新的三口之家。
2002年年底,巴基斯坦的工程已经竣工。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昔日襁褓中的范梓鹤已学会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显得格外可爱。
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范氏夫妇决定放弃巴基斯坦的工作,不再带着孩子四处奔波,返回故土中国。
然而,当范家人几经辗转回到老家汝州范庄时,迎接他们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
妻子刚把小梓鹤领进屋里,族中的亲友便蜂拥而至。
一些亲属忧心忡忡地看着这个皮肤黝黑、眼睛大大的孩子,劝说道:“孩子长大了要是想回巴基斯坦,你们夫妻俩怎么办?谁来照顾你们养老?”
“收养的孩子始终不如亲生的,长大了心不在你们这里。”面对亲朋好友的苦劝,范氏夫妻充耳不闻,毫不动摇。
在他们心里,范梓鹤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没有任何人能把这一家人分开。为了给范梓鹤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对外宣布不会再收养其他孩子。
就这样,一家人在汝州范庄开始了新的生活,梓鹤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
而在农村,别的孩子以米糊和面汤为辅食时,父亲特地跑到镇上为她买品牌奶粉。别的孩子鼻涕横流,浑身脏兮兮时,母亲总是把她收拾得干干净净。
然而,回国不久,小梓鹤因水土不服患上了重病,父母连夜将她送到汝州市大医院治疗,衣不解带地在病床前守护了三天三夜,直到她转危为安。
父母倾尽所能为范梓鹤提供最好的生活待遇,她也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长相与周围孩子截然不同,皮肤特别黑的小梓鹤经常被村里的小朋友嘲笑是“小黑人”。每次她哭着回家找妈妈时,母亲总是温柔地安慰她:“皮肤黑是太阳晒的,黑黑的也很好看。”
上学时,有一次范梓鹤与小朋友发生争执,对方直斥她“不是亲生的,是野孩子”。小梓鹤当场呆住,低下头沉默不语。这件事被范母知道后,向来温柔的她第一次找上对方家门,吵得脸红脖子粗,自此再也没有人敢在范梓鹤面前提“野孩子”三个字。
青春期时,范梓鹤隐约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她从不主动询问父母,父母也不向她多作解释。从周围人的只言片语中,她知道自己生于巴基斯坦,但那个国家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地名,她是汝州范庄村范家夫妇的女儿,中国才是她的根。
范梓鹤的父母视她为亲生骨肉,近二十年的朝夕相伴让他们形成了默契,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在父母的全心呵护下,范梓鹤懂事孝顺,对父母的无私付出心存感激。放学后,她常常帮父母锄地、整理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020年,范梓鹤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由于成绩不理想,她提出想要外出打工,尽早独立补贴家用。起初,父母不同意,想供她复读再考大学,但在她一再坚持下,二老最终同意了。
很快,范梓鹤便跟着表姐到某电子厂打工。这个青春好动的少女,猛然间被禁锢在流水线上每天重复机械式的工作,很快便吃不消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