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先生逝世5周年。

首个聚焦于贝聿铭的大型个人回顾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I.M. Pei: Life is Architecture),于6月29日在中国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1月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聿铭先生拥有近乎完美的百岁人生。

但他在事业和人生上的完美,与他的用心分不开,人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

1、初心——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贝聿铭少年时便启程去美国留学,本想学成后就回国,但由于国内的局势,他只能留在美国工作,但在他的心里,一颗“中国心”,始终都没有变过。

即便出国学习的是西方现代建筑的思想,又留在国外生活,贝聿铭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哈佛做毕业设计时,贝聿铭选择了与中国有关的主题,设计了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他说,他想要为伤痕累累的祖国做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贝聿铭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我是因为战争,不得不留在美国,但这么做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我的家人在中国,要割断联系是很痛苦的。我并不孤独,但我很想家。”

贝聿铭只能把自己对中国的思念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所探寻的一种建筑语言是——用现代建筑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情感和理解,用建筑的语言,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北京的香山饭店,便是贝聿铭探索“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实验。贝聿铭采用自己家乡苏州风格的白灰泥墙作为建筑立面,采用中国园林借景入室的手法,他还请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工匠,重新恢复了从明朝传下来的烧窑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聿铭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融合在了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贝聿铭称这座博物馆为自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的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等建筑语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于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聿铭早年访问北京时,曾建议政府不要在故宫附近建设高楼,以免破坏故宫上空本来开阔的空间。后来,政府也采纳了贝聿铭的建议,决定禁止在故宫周围一定范围内建设高楼。

贝聿铭说:“算起来,这才是我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贝聿铭给孩子们起的名字中,便可看到他对于中国的情感。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定中、建中、礼中,都有一个“中”字。小女儿叫贝莲,“莲”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可见他爱国之情的深厚。贝聿铭说,他从不曾忘记自己的开端。

2、野心——不满足于象牙塔的生活

1945年,年仅28岁的贝聿铭被哈佛大学留校聘为助理教授,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上岸了”,如果没有意外,他将在学校里获得一份终生的安稳的教职,偶尔接点项目,度过悠哉的一生。

但贝聿铭并没有安于象牙塔的美好,1948年,贝聿铭离开哈佛,在地产大亨威廉·齐肯多夫所创立的商业地产公司管理设计部门。辞掉稳定的工作去做经济利益优先的商业项目,贝聿铭清高的同事们认为他的选择无异于“职业自杀”。

贝聿铭的选择彰显了他对于建筑行业的野心,他很认同身为银行家的父亲贝祖诒对自己说的,“优秀建筑师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齐肯多夫合作的时期,贝聿铭主持设计了很多经济住宅和城市规划项目,着眼于为公共房屋和低收入社区改善居住环境。

1958年,贝聿铭提出了经典的“螺旋公寓”构想,设计以灵活组合的楔形模块组构而成,以满足各种家庭规模的需求被媒体称为“迄今为止美国公寓设计中最具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方案”“毫无疑问标志着城市住宅设计的重大飞跃” ,可惜这个公寓并没有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贝聿铭的伟大之处,除了设计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资本的运作能力。他有能力说服资本,又让资本说服当地政府,让伟大的建筑群得以诞生,才让我们看到那么多好建筑。

3、耐心——跑得快不是本事,跑得久才是胜利

1963年,是贝聿铭第一次真正成名的时刻。那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以表纪念。

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师包括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等大师,然而杰奎琳·肯尼迪却选择了几乎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因为在接待杰奎琳时,贝聿铭重新布置了事务所,并摆放了一些她喜欢的花草。在介绍自己想法的时候,不仅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巧妙构思,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物的思想内核以及特殊意义的融入……事无巨细,从宏观到细节,配合生动的描述,这一切都让杰奎琳赞赏有加。

杰奎琳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尼迪图书馆于1979年落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聿铭说:“我有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我会一遍一遍说服业主,如果他不同意,我就换个日子再来。”

贝聿铭最富盛名的作品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也体现出他的耐心。

当年方案公布后,引发轩然大波,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包括米兰·昆德拉、尤涅斯库这样的名流,但贝聿铭不知疲倦地应对责问,彬彬有礼但毫不妥协,最终使“金字塔”落地在巴黎的卢浮宫院内,成为巴黎的经典地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这个小故事,也体现出贝聿铭的耐心和处变不惊的强大内心。

1970年,贝聿铭夫妇带着小女儿,到柬埔寨游览吴哥窟,赶上军队突袭,贝聿铭一家丢弃行李,挤在一辆租来的小车里,在热浪和滚滚灰尘中行驶100英里逃到泰国,一旦他们的护照被没收,他们就会被认为是逃亡的柬埔寨人,但贝聿铭还有闲情逸致在水果摊停下来尝尝榴莲的味道。

4、匠心——做事,就要精雕细琢到最后一刻

过剩的商品很快会被人遗忘,精美的建筑则会因其微小的细部设计而世代相传。贝聿铭建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全过程,。

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建设过程中,贝聿铭每周都会跟建筑商谈论建造的细节,制作模型,并与工

程师事先研究设计中是否存在隐患。贝聿铭还委托了眼力出众的专家,辨别每一块石头的细微差别,然后把它们安置得恰到好处。为了不在混凝土面上留下任何微小的瑕疵,贝聿铭甚至要求工人施工时都要穿拖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结构是钢筋+玻璃,玻璃的安全系数必须极高,并且完全透明。但在当时贝聿铭要求的完全透明、无色的玻璃根本找不到,工程师表示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但几天后,贝聿铭找到了德国人用在喷气式飞机上的玻璃,于是法国工程师们才改造工艺,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玻璃。贝聿铭的坚持,甚至间接拉高了当时法国建筑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聿铭的精益求精,在每一个建筑作品上都有所体现。

他晚年还设计了克利夫兰的摇滚名人堂。那一阵,他的助手发现了一个好玩儿的现象:这个七十多岁的老绅士,整天戴着耳机听摇滚乐,琢磨着怎么把生猛反叛的流行音乐转换成空间结构。这座建筑,今天是全世界摇滚乐迷的圣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1岁那年,贝聿铭还设计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为此,他在中东考察数月,研读经典,并先后造访印度、叙利亚、突尼斯、埃及各大清真寺采风。这座举世闻名的伊斯兰博物馆,成为用几何形式展现伊斯兰文化的神来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