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九月,我还在位于长沙郊外的新员工培训基地学习,但工作并没有因此放慢追赶的脚步。排版修改完成的稿件直接通过同城急送来到我手里,于是我便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白天要专心听课、完成培训项目,晚上还要在稿件上比红,核对一切有可能出现的错漏之处。还在办公室的同事们自然也不比我轻松,毕竟分给他们的稿件中包含了七百多页的大部头……

这样快马加鞭地赶工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手里这套书的作者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在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赔率榜上高居第二位,而十月初,就是颁奖的日子了——时间可不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必须承认,这一番忙乱之下,书稿和最终成书的质量必然会打折扣,所以我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关注着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进程:

我既希望乌利茨卡娅获奖,但又不太希望她现在就获奖。

最终的结果是“幸运”的——这一年的获奖者是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我,以及编辑部的大家在遗憾之际又松了一口气,然后静下心来,细细地打磨文字,努力把最好的乌利茨卡娅译本呈现给中国读者。

时间来到今年五月,《乌利茨卡娅作品集》终于以更加完善的面貌出版了。直到这时我也还是一个编龄只有一年半的编辑新手,去年初刚刚入职就接下了这样一套大部头的文稿编辑工作(谁叫我是社里唯一的俄语编辑呢?),而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直截了当地投入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同时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锻炼自己;而要说如今心中的感受,我觉得“释然”二字最为合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稿件本身的编校难度,二是书中频频叫人扼腕叹息的情节。放下书稿之后,只觉得字里行间的编辑符号和悲欢离合并未离我而去,而是永久地成了我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并未参与这套书的选题策划、版权引进和除《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之外的译者联络工作,所以这些部分略过不谈,只讲我亲身经历的部分。

虽然作品集中的三部长篇小说过去都已有中译本出版,但这并不代表新版的编辑工作轻而易举。乌利茨卡娅不愧是一位博学家,她的作品涉猎极广,又结合了俄罗斯广大地域带来的多元文化,这些特质都给实际工作设立了很高的标准。除此以外,《乌利茨卡娅作品集》中另外两部短篇小说集均属首次引进,五本书创作时间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想更细致地打磨译文,更精确而立体地呈现乌利茨卡娅三四十年的创作生涯,尤其是她个人风格与对应社会背景的发展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在译名规范化上花了一番力气。我非常认同的一个原则是“名从主人”,一切名称都按照本民族语言的发音翻译。俄语的原则非常不同:在引进希腊语名词时,俄语遵循古教会斯拉夫语的传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采用音译,而是按照对位的音素进行借译,在引入一些德语名称时也进行了相应的“俄化”。编辑过程中,这些名称都尽可能地以源语言发音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

(为方便读者阅读,各种语言的文字都以拉丁化形式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语中并不采用所谓“父称”(即父亲的名字加上后缀作为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但传统的俄语使用中还是会令人们“入乡随俗”,为他们加上父称。

而在《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一书中,美狄亚的家族在故事发生时已经融入了苏联的广大社会,家族中也出现了俄罗斯人、立陶宛人、亚美尼亚人、朝鲜人乃至于海地的黑人,这一代人则基本沿用了俄语通用译名,意在表示一种家族变迁的时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及《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对旧版译名进行了规范和更新,保证翻译标准方面的统一。以《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所附人物表为例:

旧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原则是:如果有确切的词源考证,则尽量将小地名(如街道、街区、教堂等)意译。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看到一大串只能读出声音却完全不知所云的地点,恐怕会如坠云雾之中……因此,我也尽力查证了书中的每一个地名。修改后的其中几例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可译作“西部清真寺市”,因为此处的颜色并不指代实际的色彩,而是指建筑的位置;在突厥语民族的语言习惯中,白色代表的是西方。

俄语人名海量的爱称则是另一个大问题——经常有读者抱怨说,俄语文学中大量的昵称和爱称给阅读带来了很大不便。对于这个问题,译者们各有看法:李英男老师认为,为方便读者阅读,应该尝试简化人名,一个角色只使用1—2个爱称;任光宣老师则认为,尽可能保留爱称并以注释形式说明才是合适的解决方法。其实,这两种意见都没有问题,因为在任老师翻译的《雅科夫的梯子》中,大量的爱称来源于雅科夫和玛露霞这对恋人之间的通信——在故事前期,几乎每封信的爱称都会变得更加亲昵,如果统一成一个爱称,便属于篡改原意,把这爱情之火给磨灭了。因此,我本着因“书”制宜的原则,在其他几本作品中对爱称做了适当简化,而在《雅科夫的梯子》中大致保留了原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编校过程对精力、耐性与学识的巨大考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也并不能说这套书令我感到“轻松愉快”,因为深沉的思考往往要在悲剧中呈现。作家笔下的家庭都曾享受过幸福生活,但幸福往往易逝(或者是一笔带过),而不幸则悠久漫长。相爱的人们在时代的裹挟下渐行渐远;理想崇高的知识分子一生历经坎坷;遭遇背叛的女子究竟如何自处;灵与肉的猛烈冲突要怎样收场……而令我感慨万千又有一丝安慰的是,希望总是在家庭的内部延续着。我在写给作者的信件里就是这样写的:

在一片被大火烧毁的森林里,烧焦的树干躺倒在地,但灰烬中仍有新绿破土而出。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循环是无限的;生命之河中流淌而来的下一代也会有他们的快乐和痛苦……正是在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相互作用中,有些品质和记忆可以超越我们的肉体凡胎,在世代之间延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利茨卡娅把她作品的主舞台设为“家庭”,确实是有相当明确的考虑:它一方面是私人的空间,可以方便地展示内心活动和亲缘的符号关系(究竟是什么定义了父亲/女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是如何划定的?),另一方面又是向外部开放的领域,可以很自然地与大背景、大环境、大他者相连接,并且像电影放映一样,在相对狭小的叙事空间中投映出庞大的社会与历史。这样的写法决定了她的作品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不过,爱书的人如果跨过这道门槛,就会豁然开朗,迎接他的是一座广阔的文学殿堂。祝读有所得,在书中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