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在瑞士东北部边境城市圣加伦,生活着一个衣食无着的贫穷老人。他曾提出申请,想开一家当铺,却遭到当局的拒绝。到工厂和店铺去打工,也没有人愿意要他。

为了活下去,这个老人和妻子离开圣加伦市,投靠生活在乡下小镇的岳父母。人们有时会在当地一家小店里,看到这个老人喝着苹果酒,吃力地嚼着花生米。这些是菜单上最便宜的东西。

老人于1972年去世。即使在他去世后,他的名字在瑞士仍然算不上光彩。受他的影响,女儿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成了问题,不得不当了一名纺织女工。

这个老人名叫保罗.格鲁宁格,他曾是圣加伦州警察局的总警长。格鲁宁格1925年成为警长,至1939年被解除职务之前,深得下属尊重。为人低调,能力出众,多次被委以重任。

保罗.格鲁宁格之所以被解除职务,并遭受审判,是因为违抗上级命令,涂改奥地利犹太人的过境签证。因为他的涂改,数百名原本会送到死亡营的奥地利犹太人穿过瑞士和奥地利的边境,在瑞士活下来。

1938年7月,33个国家的代表们齐聚瑞士日内瓦,商议如何帮助遭受纳粹追杀的犹太难民。与会的各国政要纷纷表达了对犹太难民的同情,却没有人承诺愿意接纳更多难民。

瑞士没有限定接收犹太难民的数量,但它有一项法令,把犹太人入境签证的日期限定在1938年8月19以前,同时,瑞士驻维也纳领事馆按规定只能向“雅利安”血统的犹太人发放这种签证。

按照这个条件,邻国奥地利的许多犹太人便无法进入瑞士,只有眼巴巴等待着纳粹的围猎和杀戮。

1938年11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名叫埃里希·比利格的奥地利14岁男孩偷偷穿过边境线,进入了瑞士,被瑞士边防警察抓住。在确认了比利格没有入境签证后,把他赶回奥地利。

第二天夜里,强烈的求生欲让埃里希·比利格再一次越过瑞士边境。这一次,瑞士引路人把他送到离边境约20英里远的圣加伦市。在这里,圣加伦市警察局的指挥官保罗.格鲁宁问了他几个问题后,告诉他可以留下来。当然,保罗.格鲁宁格为这个犹太少年伪造了一份签证。

保罗.格鲁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罗.格鲁宁格

美国作家埃亚勒.普雷斯在纪实文学《美丽灵魂》中介绍说----

1938年到1939年的八个月里,格鲁宁格悄悄地无视上级的命令,私自伪造签证,让大批难民越过边境。见到抵达的难民又冷又饿又害怕,他还帮助建立了一个难民营,为他们买了冬装,指示营地负责人对待难民要宽大。他自己还为一个小男孩买了双新鞋。

格鲁宁格对下属说:“如果我不能为他们做任何事,那些可怜人将不得不被遣送回去。”逃到瑞士的奥地利犹太人,大都记得那个性格安静的警察指挥官和他的善意。一个幸存者回忆,格鲁宁格对他说:“下车吧,老兄!你自由了!”

许多犹太人逃到瑞士的事引起德国人注意,他们向瑞士施压,要求严查。瑞士虽然是中立国,但也害怕得罪德国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对此展开调查。

1939年4月3日,格鲁宁格走进他警察局的二楼,他的办公室设在那里。在里面等待他的一名新警官告诉他:“警官,你从今往后无权再来这里了。”

格鲁宁格不仅被解职,而且受到瑞士当局的刑事调查。1940年的秋天,法官宣判格鲁宁格违背就职誓约,给21个非法进入瑞士的难民安排伪造文件,此外还伪造了118份调查表。他被判处支付300瑞士法郎的罚款,外加1013法郎用以支付此案的调查费用。

埃亚勒.普雷斯在书中写道,格鲁格宁没有上诉,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法院的判决,远不及他违反法律的严重程度。

格鲁宁格失去工作,牵累了家人。更有甚者,在讲到他为什么要帮助犹太人逃亡时,始终有一种谣言,那就是格鲁宁格向犹太人收取了好处,甚至有权色交易。

多年来,瑞士记者兼历史学家斯蒂芬·凯乐也被这个传言所困扰,他一度认为这个说法是真实的。为了查明真相,斯蒂芬·凯乐走访当地档案馆,也想方设法访问了不少格鲁宁格的拯救者,他们有一些依然健在。

凯乐先后找了几十个格鲁宁格曾搭救过的人,他们的说法都一样:这位来自圣加伦市的警长没有索要过任何东西。有一位犹太妇女被传与格鲁宁格有染,凯乐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位妇女恼火地说:“我这辈子只和一个男人睡过——这个人就是我的丈夫!”

在详实的调查基础上,斯蒂芬·凯乐出版了他的书---《有违人道:格鲁宁格事件》。他在书中表现的主题是,真正的不人道者不是违抗上级命令的格鲁宁格,而是一个人拒绝执行令瑞士人蒙受羞耻的政策,却因此失去了工作,而且从来没有得到正式的道歉。

1993年,在格鲁宁格去世21年以后,瑞士联邦司法和警察部发表了一段讲话,对保罗·格鲁宁格表示感谢和尊敬,同时决定恢复其政治名誉。1995年,圣加伦州地方法院撤除了格鲁宁格“为了救人性命而倒填日期及伪造文件的犯罪性欺诈罪”。

2006年,霏霏秋雨笼罩着宁静的山谷。在一棵雨水打湿的苹果树下,人们聚集在保罗·格鲁宁格和他妻子的墓前,竖立起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保罗·格鲁宁格在1938年至1939年拯救了数以百计的犹太人。”

保罗.格鲁宁格和犹太难民(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罗.格鲁宁格和犹太难民(剧照)

2014年,根据保罗·格鲁宁格事迹拍摄的电影《铁蹄下的英雄》被搬上银幕。

关于格鲁宁格拯救犹太人的动机,人们经过很多探讨,有人说他是出于政治动机,但斯蒂芬·凯乐否认了这一点,他认为保罗·格鲁宁格之所以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出于自己的信仰。保罗·格鲁宁格出生于瑞士一个新教 徒家庭,他既是当地警察局最高级别的警长,也是一个教 堂唱诗的成员。

在为自己辩护的一封信中,保罗.格鲁宁格写道,他与难民接触时眼里看到的不是“犹太人”或“外国人”,而是“饱受残忍虐待的人”,这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方式来对待难民。

正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怜悯,给了保罗.格鲁宁格对抗不义政策的力量。格鲁宁格虽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受了不少苦,但有句话一定深深刻在他的心里----祂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从《纽伦堡法案》通过到二战结束,面对犹太难民哀求的目光,欧洲国家不少在检查站、领事馆和边防哨所任职的官员在良知和命令之间苦苦挣扎。然而,却只有像保罗.格鲁宁格这样的极少数人顶着抗命的压力,向那些遭受追杀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晚年的保罗·格鲁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的保罗·格鲁宁格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若不是扎根于真理磐石上信心,谁能拥有这抵抗邪恶、坚守爱与公义的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