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庆

实习生 靳成娇 崔芊宇

通讯员 熊欢 陈雅岚

长江武汉段流程达145公里,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共同造就了武汉三镇,当前,武汉正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高水平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

7月4日,武汉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武汉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逐“绿”前行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近年来,武汉提出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的工作目标,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擘画新时代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蓝图。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武汉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长江武汉段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宜居英雄城市绿色底蕴进一步突显。

2023年,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河流断面占比达75%,水质优于四类标准的湖泊占比达84%,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长江江豚“逐浪”的场景频现武汉,万千鸟类诗意栖居天兴洲,武汉用实际行动,擦亮了“百湖之市”的绚丽名片。

在增绿提质保湿,共建共享生态宜居方面,武汉2023年完成造林绿化2.1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4.28万亩,累计建设各类公园940个,基本形成布局均衡的公园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35%,达到7.48万公顷,成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2023年,武汉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绿色环保产业规上企业达到363家,2023年武汉马拉松实现赛事碳中和。

昔日工业锈带加快蝶变生态长廊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在介绍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有关情况时透露,近年来,武汉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打造低碳试点城市、开展“无废城市”“美丽河湖”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目前,蔡甸、黄陂和新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中碳登落户武汉、武昌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成立全国首家专业运营碳普惠的国有企业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推动打造碳普惠平台、上线“武碳江湖”、发布3项碳普惠方法学和9个公众低碳生活场景,推动体育赛事或论坛活动实现碳中和;推进钢铁、电力、石化等6类重点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培育“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机关”等“无废细胞”609个;累计发布33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鲁湖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8个EOD推介项目之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美丽武汉“含绿量”更高,“含金量”更足。

为全面加强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武汉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完成退化湿地修复1400公顷,实施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15个,开展“通风、活水、增绿、透气、降碳”城市降温行动,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16个节点项目建设,建成总长约80公里、总面积约830万平方米的生态滨水空间。

建成亭棚式垃圾分类投放点8000余个

生活垃圾分类与长江大保护息息相关。武汉市城管执法委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介绍,城管部门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促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围绕打造洁净城市,持续提升环境卫生品质,武汉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建设,已形成“6焚烧、6厨余、2协同、1应急”的生活垃圾处置格局,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已达2万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今年初,武汉市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坚持分级分类,系统科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正有序开展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同步推进分类设施建设,已建成亭棚式分类投放点8000余个,垃圾分类收集屋1400余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68座。

在规范餐厨垃圾收运管理方面,武汉建设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500余个,布设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3000余台,对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实行“大分流”收运,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收运体系全覆盖。

逐步形成金口等三个江豚种群

2023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数字江豚”,建议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数字江豚”线上线下交融共促,用数字技术赋能江豚等长江珍稀动物的保护,用数字手段传播生态保护理念,农业农村部也明确支持武汉建设“数字江豚”项目。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江江豚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内容,武汉通过策划“数字江豚”建设,促进长江江豚实体保护,已逐步形成金口、天兴洲、双柳水域三个种群,“江豚回归江城”的初衷基本达成。

“数字江豚”作为长江大保护生态公益事业与数字科技结合的全新尝试,依托数字技术,对江豚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项目设立以来,发布“i江豚”小程序,成立“数字江豚”守护者联盟,建设长江江豚数字监控系统,开展“数字江豚”公益活动,为市民提供可视化、场景化、互动式保护江豚的途径,推动全民参与到长江大保护中来。

目前,武汉正持续提升“数字江豚”影响力,通过搭建“数字江豚”推介平台,并打造长江江豚保护科教平台,争创武汉“数字江豚”研发交流中心。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3.9%

节约集约用好长江流域水资源是长江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十年来,武汉市用水总量由2014年的39.52亿m3略增加到2023年的44.65亿m3,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0.4%,此外,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3.9%,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5%,武汉市连续三次高标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武汉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武汉高水平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突出计划用水管理,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大力推进各类节水单元载体建设,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1442个,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武汉48所高校创建为节水型高校,实现用水效率飞跃。

成立全国首个自然资源碳计量中心

在武汉境内,长江不仅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交汇,市域范围内还有165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个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体,还有大量的耕地和林地。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结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间的修复要求,武汉提出五大行动计划,分别是河湖碧波安澜计划、山脊绿脉修复计划、绿色国土提升计划、湿地花城锦绣计划、诗意田园稻香计划五大修复行动计划,通过五个计划的系统安排,将把好山好水好田好林修复提升、融入城市,系统构筑城市生态基底。

近年来,武汉市将生态保护修复为一体,规划实施了百里长江生态长廊、东湖绿道、中法生态示范城等系列项目,自然资源部门,又特别聚焦了长江两翼山脊绿脉修复计划。

2022年,武汉成立了全国首个“生态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产业联盟”,56家国际国内知名机构共同联盟,为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策划、咨询、勘察、设计、运营、维护等全过程服务。

4月22日,全国首个自然资源碳计量中心——湖北省自然资源武汉碳计量中心正式成立,围绕碳监测、碳计量、碳评价、碳咨询和碳平台等“四库一平台”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自然资源碳计量数字空间基底建设、促进国土空间“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累计完成182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截至6月底,武汉市累计完成1826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占长江入河排污口总量的99.13%。

该负责人说,这得益于科技赋能,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和人工实地勘察等手段,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运用热红外成像、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进行精准溯源。在部分重点排污口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对出水进行24小时连续水质监测,建立“一口一档”的管理制度,通过排污口整治信息系统,对整治进展实施动态管理。

据介绍,武汉已推动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90家,清退临时砂石集并中心10个,货运码头全面退出中心城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