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政府副秘书长张作霞,原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张月锐,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牟恒民,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凤鸾,市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中心主任李峰,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作霞

近年来,东营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和关切,加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去年全市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2、2023连续两年,我市营商环境考核位列全省第1档、组内第1名,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我市做法作出肯定批示,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我市做了典型发言。

一、为企服务用情用力。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事,建立市政府领导同志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企业家恳谈会、企业家会客厅等,面对面征求企业意见、解决困难问题。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四上企业”大走访、营商环境进园区等活动,主动下沉服务,摸实情、解难题、送政策,去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800余个。建立企业诉求“2110”接诉即办机制,将解决或服务确认时间压减到10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企业诉求全闭环快速办理,累计受理企业诉求7178件,按时办结率、合理诉求满意率均居全省前列。

二、政务环境高效便捷。集成运行涉及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场景219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新常态。建成市县乡三级实体化的线下企业服务中心,开设“营商汇”线上数字平台,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受理审批事项5万余件、为企帮办2万余次,做法入选“全国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聚力精简办事流程,“拿地即开工”审批压减至3个工作日,“验登用合一”改革缩减投产审批30天。建成177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294个社会化政务服务合作网点,搭建“东好办·视频办”平台,447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平台办理,打造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一体化“视频办”服务体系。

三、要素保障精准有力。推出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供地模式,津潍高铁东营段项目从合卷上报到国务院批复仅用时70天,弹性供地做法被自然资源部肯定。全省首个完成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释放4万余亩发展空间,满足总投资209.94亿元的25个项目需求。深化金融辅导服务,辅导企业2038家,解决融资需求637.59亿元,2023年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增长23.89%。出台“人才金政”40条,对到东营就业创业的人才,最高给予56万元补贴、100万元公积金贷款,深化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连续6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创新探索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改革,完成国内首个以黄河水、长江水作为标的的水权交易。

四、监管执法科学规范。在全省率先建成“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平台,涉企执法检查一律上传平台公开,入企检查频次减少30%以上,去年12月省政府在我市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双随机、一公开”按时完成率、检查结果公示率均达到100%,部门联合检查占比达到68.25%,协同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危化品运输车辆数字化监管平台,我市被列为危化品道路运输交通安全协同监管全国试点城市。推动柔性执法,编制免罚清单纳入事项292项、轻罚清单纳入事项34项,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五、法治护航强基固本。出台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全力护航企业发展。设立“项目警长”354名,率先在全省公安机关形成“一项目双警长”,靠上保障重点项目,累计挽损2.3亿余元。成立全省首家市级人民调解中心,累计调解案件5000余起、协议金额近20亿元。建设全国首家劳动人事争议“裁审协同办公平台”,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率,全市裁审一致率提高至90.08%。开展“法治体检”活动,编制《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控指引》,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法律风险,切实增强防范能力。

今年,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根据国家、省最新部署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上海、重庆等地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基础上,迭代出台了营商环境5.0版工作方案——《东营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加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第一,起草原则。《行动计划》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对标世界银行新指标体系,学习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做法,创新谋划了闲置土地厂房代位建设、工业项目“双链审批”等一批改革措施,提高《行动计划》的“含金量”。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的短板,围绕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强化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措施。针对融资、用工、用地等企业反映较多的要素保障问题,制定了支持企业对接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完善用工服务体系、强化用地供应保障等措施,确保措施科学精准。三是坚持高效落实。为推动改革措施落实,逐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细化时间节点和年度任务量,确保各项措施更好执行、更快落地。

第二,工作目标。《行动计划》对2024、2025年两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进行了谋划,提出,2024年年底前,政企沟通、“2110”企业诉求快速办理机制更加健全、成为常态,帮助经营主体解决一批难点堵点问题,推出一批具有东营辨识度的改革品牌,整体工作保持全省前列水平。2025年年底前,全周期、数字化、集成式服务企业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标杆。

第三,主要任务。《行动计划》围绕打造“六大环境”,提出79条改革举措,其中细化落实省要求的措施58条,我市自主创新措施21条。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围绕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研究提出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企业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推行全流程数字化报建、提高项目审批智能化水平、推动社保卡互联互通等14条措施。

二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围绕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秩序、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研究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地方标准、强化招标投标监管、优化企业破产重整服务保障、推动“枫桥式”税务所建设等18条措施。

三是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围绕提升企业要素获取水平和保障能力,研究提出完善企业用工服务体系、提升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区域科技要素市场体系、强化用地供应保障、提升城区用电保障能力等16条措施。

四是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围绕持续做大做强跨境贸易、优化外资外贸服务,研究提出深化通关模式改革、提升涉外商事纠纷化解效能、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提升外商服务水平、发挥综合保税区平台优势等10条措施。

五是打造包容有序的社会环境。围绕提升数字化水平、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研究提出全领域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开展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深化企业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包容审慎监管、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等12条措施。

六是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围绕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法治基础,研究提出推进营商环境立法、提升行政监管执法水平、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深化助企法律服务等9条措施。

另外,《行动计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落实、激励改革创新、营造浓厚氛围四个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推进措施。提出,要建立政策落实评估机制,支持县区“一区一品”打造特色品牌,广泛征求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等。

各位记者朋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衷心期待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到营商环境建设中来,携手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答记者问:

1.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今年以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市发展改革委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月锐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以“三个聚焦”为牵引,着力抓好优机制、破难题、强服务各环节工作,持续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加码赋能。

一是聚焦公平公正,打造更优市场环境。牵头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任务落实,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自查清理,健全完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意见反馈和处理回应长效机制,服务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归集各类信息数据5.1亿条,强化全国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在市场监管、住房建设、交通运输等23个领域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信用修复初审“一个工作日清零”机制,初审时限由3个工作日降为1个工作日;为各类经营主体完成行政处罚信用修复500余件。开展美德信用建设“五进”工程,160余家政府机关、3万余名公职人员和31万余家市场主体签订诚信承诺书,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良好氛围。

二是聚焦降本增效,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常态化调度推进省两批政策清单111项政策落地落实,为34家中小微企业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亿元、稳定岗位2424个;下调中心城区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价格,为工商业用户节省用气成本1019万元;实施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系列措施,将电子保函费率由0.4%左右降至0.2%以下,清退应退未退各类历史沉淀保证金282笔。制定实施《东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统筹开展设备更新工作,推动提升重点企业装备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聚焦要素供给,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围绕用地、资金、能耗等方面,健全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为8个产业类项目协调配置土地指标629亩;为4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27亿元;配合市人行向银行机构推介大规模设备更新重点领域储备项目,帮助6个项目批复授信15.6亿元、9个项目达成授信意向;积极帮助鸿丰化学500万吨/年燃料油浆态床加氢科技创新示范等项目争取省级收储能耗指标,有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1-5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居全省首位,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2.山东台东营记者站记者: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在探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我市政务服务领域,当前这项工作是如何推进的?有什么新的构想和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牟恒民

自2019年以来,以“办好群众眼中‘一件事’”为标准,从“一链办理”到“双全双百”,再到现在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全力攻关推进“一件事”落地。按照要求,我市精心组织,高质量落实省定推广的“一件事”服务场景100个(其中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78个,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22个),在全面落地基础上,持续组织迭代更新;国办确定的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已完成“企业信息变更”“开办运输企业”“开办餐饮店”“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企业注销登记”“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残疾人服务”“退休”等10个“一件事”服务场景。全省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正在组织推进。

二是持续拓展“一件事”服务场景。在严格落实国务院、省政府“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结合我市区域特色,在“自选动作”上也有创新突破。截至目前,已在全省率先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歇业”“水产养殖”“地热能开发”“社会组织登记一类事”等8个“一件事”服务场景。其中“社会组织登记一类事”为全省首例,将申请成立社会组织、慈善组织认定、刻制印章、申请银行开立正式户、办理税务、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申领财政票据、印章和银行账户备案等“一揽子事”变为“一件事”,申请材料由原来的31份减少到20份,成立时间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减少到最少1个工作日。

三是探索以“标准化”引领服务创新。今年,我们选取“企业合法合规信息查询”“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信用修复”这3个内在关联性强的事项深化改革,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行先试,按照打造地方标准的目标要求,高起点推进落实。目前,3个“一件事”地方标准已完成专家审查,将于近日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

下一步,我们按照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推动“一件事”线上办理多终端数据统一,实现“一件事”服务在政务服务网、“爱山东”APP的申报受理、事项流转以及办件信息实时同步。持续优化“一件事”线下服务体验,突出“数智”大厅建设,做好大厅结构化的分区和功能设计,定义好“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咨询区、引导区、自助区、窗口区等分区的功能属性,以及各个分区的人员、设备等方面的职责和职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在政务大厅落地实施。相信通过我们的改革推动,企业群众办事将会更加快捷方便,会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3.大众网东营频道记者:

保障企业用工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民生、促发展、稳预期的重要基础,请问人社部门在保障企业用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凤鸾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树牢“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千名专员进万企”“百家机构助千企”“黄河入海·才聚东营”“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优化企业用工环境”6大攻坚行动,全面服务保障企业用工。截至5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参保人数新增20754人,企业用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工需求得到有效缓解,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提升保障“温度”。积极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更好形成合力,全方位、常态化保障企业用工。加强线上阵地建设。搭建不打烊就业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东营企业用工服务在线”系统,信息化、实时化、常态化服务企业用工,目前,已注册招聘企业1605家、求职个人11340人。加强线下服务保障。成立工作专班,对企业实行“网格化”服务,实体化运行16家企业人才用工服务中心,建强179人的市县两级人社部门服务专员队伍,服务企业1500余家。

二是强化供需对接,拓展保障“广度”。统筹谋划开展专项招聘和赴外招聘工作,促进企业和人才的精准对接、双向奔赴。在市内,开展“黄河口春风行动”“东营学子家乡行”“民营企业服务月”等供需对接活动272场次。赴市外,紧密结合东营产业发展规划,精心策划“名校名企直通车”等校园招聘活动,全力服务保障我市企业人才用工,组织500家次优质企业赴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外高校开展校园招聘20余场,达成初步意向15000余人。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挖掘保障“深度”。聚焦高校、企业、产业不同需求,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双赢。优化培养结构。鼓励5所本地高校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石油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发设计特色专业课程,强化高校服务区域主导产业、服务本地企业能力。实施学生定向培养。支持东营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院校与本地企业,建立“华泰工匠班”“富海订单班”等40余个特色班次,招生招工1200余人,精准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四是强化市场供给,提高保障“精度”。聚焦高端石化、橡胶轮胎等我市主导产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支持本土人力资源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充分释放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服务企业用工方面的效能。创新推出服务产品包。从全市449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遴选首批115项优质服务产品(项目)对外发布,涵盖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招聘与配置等多个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指引。打造精准对接平台。常态化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开展东营市先进制造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动员组织260家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200余家对“一线操作工”需求较多的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对接,为企业用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进一步完善好服务保障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工应急保障机制,全力提升人社服务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贡献度,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4.鲁中晨报记者:

我市对12345热线受理的企业诉求如何做到快速响应、高效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群众诉求办理工作,始终把12345热线作为提升政府服务、保障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来抓。2020年7月,我市依托市级12345热线设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平台,建立了“一号对外、集中受理、归口办理、分级负责、限时办结、监督考核”的工作机制。2023年5月,我市进一步健全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6月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印发通知,全面提升助企服务质效,以更快速度、更暖温度、更大力度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打造东营市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升级版”。今年以来,我市共办理各类企业诉求3699件,回访率100%、按时办结率100%,合理诉求满意率和问题解决率均居全省前列。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实行快速响应,确保诉求限时办结。自2023年5月25日开始,我市企业诉求办理在省“2115”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提速至“2110”,即,承办单位接到企业诉求后2小时内到现场或取得联系,1个工作日内回复初步办理情况,10个工作日内解决问题或服务确认,比省定标准提前5个工作日。目前,我市企业诉求2小时响应率居全省前列。市12345热线设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专席,市级126个承办单位全部明确了联络员,具体盯靠“2110”机制落实。全市建立1118人的政策专员队伍,随时在线精准解答企业咨询类问题,实现“即接、即答”。

二是细化完善措施,确保诉求办理质效。实行台账管理,将省、市“接诉即办”平台转办的企业诉求全部登记在册,对办理不满意或问题未解决事项单独标注、重点推进。实行提级督办,建立联动机制,对不满意事项推送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归口督办。建立通报制度,对企业诉求“2110”机制落实情况定期通报,督促各级严格落实到位、整改存在的问题。开展案例晾晒,通过东营12345微信公众号公布企业诉求典型案例办理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确保诉求办得更好。建立企业诉求办理综合评估体系,实行市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市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双向考核,定期约谈排名落后单位,激发各承办单位办好企业诉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重办率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督促各承办单位持续提升企业诉求首次办结率、一次办好率。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对接联动,对企业诉求办理情况开展全过程监督,对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等情形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

下步,我们将聚焦企业诉求办理质效,积极对标先进,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诉求办理水平,助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