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龙队在表演。  通讯员  沈晓红摄

本报记者 李渊 本报通讯员 沈晓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阳澄湖畔,有一支女子舞龙队,每逢节假日,便若“真龙显圣”,它飞临太平老街,飞跃千年银杏,盘旋太平宝刹,穿过民俗市集,游行村庄民舍,为村民带来太平祥瑞,为村庄送来风调雨顺——这就是相城区太平街道黎明村女子舞龙队。这支舞龙队为黎明村带来持续的福气,延续着这座千年名村的淳朴民风。

龙跃黎明

连日江南梅雨,昨日,雨停的间隙,一声锣鼓响起,打破了老街的宁静——一条金龙从相城区太平老街的停车场跃起:龙头高高昂起,龙须随风飘扬,舞龙者默契地配合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协调有力。

随着鼓点的激昂,金色的巨龙在队员们的手中翻飞起舞,时而神龙摆尾,时而飞龙在天,气势磅礴。在锣鼓的引导下,舞龙队伍穿过老街的小巷;再龙身翻滚,又盘绕至千年古银杏;清晨的阳光穿过云彩间隙,投射到龙鳞,仿佛真龙来到人间游弋。

舞龙者的动作流畅而充满力量,每一次挥动都让龙身更加生动,仿佛赋予了它生命。再细细观看,舞龙者是一群中年女子,但是气势却丝毫不输须眉,每个人的每一次挥舞,都让金龙舞动乾坤,让人心生佩服。

随着鼓点慢慢舒缓,队员们也轻轻放下舞龙的棍子,金龙仿佛缓缓潜渊………今年58岁的陈建英已经满头大汗,拿起一只杯子,大口喝水,“我们这些队员都是老同志了,平均年龄57岁,最大年龄76岁,最小也要40岁了。”

2000年,相城区太平街道黎明村的妇女们组建了这支女子舞龙队,陈建英是当时村委的妇女主任,“很多村民都爱好舞龙,所以大家凑在一起玩。”除了自娱自乐,这支队伍在农村还发挥着民俗表演的功能,“春节、元宵佳节,以及庙会、赶集之时,我们都会出来表演,为乡亲们助兴,为好时年祈福。”

2020年,这支队伍还代表苏州市参加第九届江苏省农民运动会,获得了“‘舞龙’团体二等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

万世利民

近农历六月十九庙会,黎明村女子舞龙队的排练又勤快了起来,从古银杏下穿过,又攀登利民桥。桥下川流不息,是济民塘。

一千七百年前,济民塘还不叫济民塘,依靠着湘城的名谓,冠“湘城河”。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吴地大旱,大多农户已断食多天,皆以野菜和草根充饥。彼时,西晋大将军右司马的陆云,督军粮从湘城河去往京都洛阳,十船米粮行经荻溪一带,河岸附近的饥民乞求施舍粮米。几经思虑,爱民如子的陆云决定发粮赈灾,官船边前行边赈粮,到出湘城河时,十船军粮为散济灾民,已发放一空。陆云开着空船回到洛阳,恰逢兄长陆机兵败洛阳东门。于是,兄弟“二陆”被奸人进谗,惨遭杀头。遇害时,陆机43岁,陆云42岁。

陆机、陆云兄弟被害的消息传到荻溪、湘城一带,百姓认为他们兄弟俩的罹难是因散济军粮引起的,因而悲痛至极,纷纷到村头搭台点烛,焚香跪拜,远悼救民好官。

事后为感念“二陆”恩德,荻溪人就把陆云督粮赈灾经过的“湘城河”改称“利民塘”,把横跨利民塘连接荻溪南北两岸的一座石桥命名为“利民桥”,把获赈灾粮的一个自然村庄定名为“利民村”——这就是黎明村的由来。

现如今,太平北浜北岸利民塘旁尚有陆神庙,供奉陆氏兄弟,受百姓祭祀。每逢兄弟俩生辰和庙会,百姓都会前来烧香,祭拜陆神老爷,而舞龙队也会前来助兴,祈求陆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村风传承

黎明村,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村庄,不仅以其悠久的舞龙传统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村风和人文关怀为人称道。舞龙队作为村风的传承者,不仅仅在节日庆典中展现技艺,更在日常的生活中,将这份传统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王好婆,最近黄梅天了,闷热得很啊,我来帮你家里归置一下。”舞龙队成员伍金秋来到94岁的王阿囡(化名)奶奶家,帮忙打扫起卫生,在她看来,梅雨天气如果不及时整理,很容易霉变,“九十岁好婆,如果吃到了不卫生的食物,和小年轻可不一样!”

舞龙队的成员们,虽然年龄也都不年轻了,但都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村庄的深厚情感。她们在舞龙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智慧养老上门服务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怀和帮助村中的老人。“这些服务不仅包括家政服务,如洗衣、打扫卫生,更包括与老人的亲切交谈,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黎明村负责人介绍,伍金秋,作为舞龙队的一员,也是智慧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她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温暖着村中的每一位老人。她所服务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已经98岁,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伍金秋的关怀而变得更加温馨和舒适,“这样的服务,不仅体现了个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更是黎明村村风传承的具体体现。”

黎明村的村风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体现在对每一位村民的关怀和照顾上。无论是舞龙队的队员们,还是像伍金秋这样的智慧养老服务提供者,他们都是村风传承的生动实践者,用自己的行动,让这份淳朴的民风得以延续,让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