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4日电 (记者孟竹)戴上VR设备欣赏门头沟的绿水青山,身临其境体验百花秘境;走进京西美丽乡村,去“门头沟小院”串串门,在“檀谷商圈”感受慢生活……7月3日,以“生态赋能、绿建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研讨会在北京门头沟区举办,现场设置的VR场景体验、数字化互动等环节吸睛满满,通过科技手段展现门头沟区的生态保护及产业转型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门头沟区首个“碳中和”会议,论坛秉持环保办会理念,提倡绿色出行、使用环保会议用品等低碳举措,并发起“共护一片绿”线上公益及线下联动植树护绿活动,同时,现场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碳中和”会议认证证书。

论坛现场,《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重磅发布。其中包含11个具体做法和13个案例,展示了门头沟区在优化完善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保护生物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成效与经验,以及围绕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组织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倡导全民行动四大方面,对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收录了门头沟区在行业产业绿色转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的具体尝试。

“门头沟区紧抓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两条主线,辖区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恢复和改善。”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门头沟区统筹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子行动,包括中国山水工程、灾后林地恢复、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2024年上半年门头沟区PM2.5为3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9%,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地区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集聚生态优势。

“过去一年门头沟区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一年基本恢复’项目已全部完成,城乡安全韧性水平全面提升。”门头沟区委副书记、区长吕晨飞表示,门头沟区全力推进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坚持生态立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瞩目成就,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坚持文化兴区,打响自身特色文旅品牌,不断释放文旅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动能;坚持科技强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计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着力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吕晨飞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持续探索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靓丽的发展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上,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门头沟分院正式揭牌,将充分利用专业院校高端智库优势,持续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路径,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为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地优势集聚力量。

作为论坛的平行活动,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研讨会汇集来自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双渠道,与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们共同围绕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试点城市建设经验、重点领域适应挑战和对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为有效探索试点城市建设模式与路径、打造气候适应型城市样板建言献策。

相关阅读:北京门头沟共建特色生态教育品牌

本届论坛同步启动门头沟区生态文明教育学校实践平行活动,持续打响区域特色生态教育品牌。活动结合地区特色优势教育资源,研讨交流门头沟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有效范式,共绘学生全面发展的“山河学园图”,培养绿水青山间的“向阳少年”。

记者从门头沟区获悉,近年来,该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贯穿学生培养全链条,中小学校带领师生“迈出教材半步”,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挖掘利用区域丰富的本地资源,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我与古树共成长”试点繁育、“校长话生态”“变废炫宝”等主题教育活动。

同时,叠加真实场景与人工智能,将洪涝灾害和救灾案例作为最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启动“柴扉计划”“安全岛计划”,开展基于学术文献阅读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创建绿色校园,构建绿水青山实践体验圈,各中小学将课堂、考场及综合实践场所搬进绿水青山、田间地头、街巷农家,在永定河畔开发“在马栏林场邂逅华北森林如何演替”等100条精品研学路线,举办“稻花香里说丰年”中小幼农业劳动教育成果大集,使首都生态涵养区特色资源和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教育教学的问题库、资源库和案例库,持续打造生态教育“绿黑板”,努力建设京西教育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