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地的定义中,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湿’字左边的三点水分别代表了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周围水系的补给……”近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畔的仙女湾景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

来自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的40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矿泉水瓶、活性炭、小石子、棉花等材料,动手制作了简易过滤装置,模拟湿地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

初二年级的藏族女孩宽太吉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她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能去探索湿地的奥秘,明白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把研学地点设在青海湖畔,也是为了把生态保护的意识种在人们心里。”带队老师赵少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也是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工程师。自2017年起,他每年夏天都会来到青海湖,在这里进行三个多月的实地研究。

“这几年青海湖生态向好,降雨量明显增多,这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努力的成果。”赵少杰说。

眼下正值青海湖裸鲤洄游高峰期,在青海湖湟鱼家园景区,“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作为青海湖的“原住民”,俗称“湟鱼”的青海湖裸鲤曾因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而面临种群危机。然而,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目前青海湖裸鲤的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0多倍。

  6月27日,青海湖湟鱼家园景区内“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王梓涵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7日,青海湖湟鱼家园景区内“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观。(王梓涵 摄)

刚察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拉加才仁介绍:“我们每年6月至8月都会安排人员24小时驻守在河道边,打击偷捕行为,还救助搁浅的湟鱼,将它们安全送回水里。”

与此同时,游客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在青海湖景区工作近十年的李长存见证了这一变化。她回忆说:“我刚到青海湖工作时,这里天气寒冷,风沙天气多,游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弱,我一边走一边捡垃圾时,心里不是滋味。”

“现在不同了,游客不仅关心环境,还主动参与保护。每当游客主动聊起青海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我都感到很骄傲。”李长存笑着说。

  6月27日,游客正在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游玩。(王梓涵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7日,游客正在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游玩。(王梓涵 摄)

如今的青海湖,在各方的守护下,呈现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湖和谐”的美丽景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王梓涵、张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