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房地产还有救吗,国企带头砸盘,
像广州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国企的二手房挂牌数量高达183套,创下了今年单月挂牌量的新高。

更早之前的北京中铁集团154套住宅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开拍,而这只是第一批房源,中铁集团共有400多套房源,后续还会择机抛售。

还有济南城发集团甩卖1312套房产,厦门也大手笔甩卖1472套房产,

这抛售潮的背后,其中大部分都是城投,抛的大多数还都是保障房。

你说这是怎么了,以前大家抱团抵制降价,现在倒好,国企倒是先把锅给砸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城投现在确实太难了,手上拿的地太多了,刚开始是主动下场购买,他们跟市场预期一样,觉得房地产市场低迷一两年就回暖了,到时候直接开发或转让,就脱手了,但是现在来看,市场并没有如预想中的反弹。然后到现在,地方政府又推着城投去接盘的,因为财政 方面确实要想办法解决,结果城投的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

城投一边是债务越来越重,另一边是账面上有大量土地存货,有的城投实在是没办法也没能力开工,这些沉睡的土地要怎么处置、怎样盘活,城投也开始不安起来,特别是城投公司早期拿的土地,普遍是民企或国企不愿意拿的边角料。

最后的结果是资金压力大,而且现在是化债阶段,融资受阻,再加上价格下跌是要计提市场损失的,这就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只能变卖资产换取现金,想办法卖地卖房。

最近就有机构观察到,2023年末百强房企总土地储备去化周期达到4.89年,为了加快去化周期,不少城投公司会将低效土地、保障房/安置房、写字楼、工业园/产业园、停车场的处置和盘活捆绑在一块售卖。比如施工单位想拿到城投的发包工程,就必须同时拿下城投的一些低效土地、保障房、写字楼、工业园等边角料资产。

也就是想要一个好项目,必须替城投消化掉一些差项目,但这样的处置方式反而更难出清,甚至放大房地产行业的雷。

面对这种情况,市场又传出要通过专项债支持政府回收闲置用地,先帮城投活下来。

今年5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在会上表示:

自然资源部准备出台政策,明确支持地方政府以合理价格收回企业无力继续开发的闲置土地,或者收购司法以及破产拍卖中流拍的土地。

然后到6月24日,自然资源部提出了18条政策,里面最亮眼的内容,就是“收回收购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可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予以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条信息都暗示着,土储专项债可能要重启了。

什么是土储专项债

官方的回答是,地方政府为土地储备发行,以项目对应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偿还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说人话就是发债收地,而专项债是不纳入财政赤字的,就像那1万亿的特别国债一样,也就是说给地方上杠杆了,而且专项债由中央统借统还,也不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

这玩意也是2014年为支持地方政府融资搞出来的,但是后面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规模为4830亿元,占当年专项债发行规模的35.8%;到2019年,规模进一步上升至6162亿元,占比为28.6%。

当时国家意识到房地产市场严重过热,房企、居民盲目加杠杆,而且地方政府还以土地收储的名义,对平台债务或者隐债进行置换,从而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所以国家直接叫停了。

现在之所以被重提,还有一个原因是,5月21日,自然资源部对土储专项债增加了一项制度:取消了储备土地产权登记流程,储备土地入库前,土地储备机构原则上不再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禁止储备土地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

也就是说土地储备不能拿来做融资了,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地方政府利用土储土地违规融资的可能,防止之前地方政府以土地收储的名义,对平台债务或者隐债进行置换。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土储专项债也确实有被重启的可能,毕竟现在的房地产这种情况,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但是客观来讲,土储专项债也有被限制条件,很典型的就是当初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里面其实就明确提到:

1.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地方政府必须暂停卖地,直到降低到36个月以下;

2.新房去化周期在18-36个月的城市,地方政府严格限制卖地,卖掉多少房子,才能卖多少的地;

这样条件存在下,出台土储专项债有多少个城市能卖地呢?政策空间其实有点受限了,而且土储专项债的前提是,用于收回收购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所以如果出台土储专项债,会增加房子供给,这样的情况下,也会给房价承压,就像昆明,因为启动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造成大量房子供应,房价随后就出现了大幅下跌,所以,到底要怎么权衡取舍,也要看政策层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