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韩金序)7月份我国将全面进入主汛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汛期水位升高,引起的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的流行具有重要影响,会增加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多位感染科专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的传播风险显著增加,由于血吸虫病潜伏期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接触疫水,确诊血吸虫病后要在20天内得到有效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初,江苏省宜兴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采茶工人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宜兴市委宣传部 图

7月3日,扬州市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谢润平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并可慢性化,洪涝灾害后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接触疫水后,多数情况下感染风险与接触时间和疫水中幼虫密度相关。”谢润平强调,血吸虫病的潜伏期可长达2个月,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皮肤红疹和瘙痒,随后发展为咳嗽、腹痛、腹泻,直至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严重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接触疫水后立即就医未必能查出病症,血吸虫病的诊断往往需待感染后一段时间,由于该病潜伏期较长,汛期中后期病例可能会增多。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厉新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血吸虫病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确诊血吸虫病后在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多可痊愈。因此,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早期症状的认识,鼓励疑似感染者及时就医,是预防慢性血吸虫病的关键。”厉新妍说。

谢润平建议,在疫区工作或生活时,接触疫水前,应佩戴手套、胶靴,尽量减少皮肤与疫水的直接接触,并可涂抹防蚴霜等药物;接触疫水后,需及时清洗皮肤。接触疫水1至2天内,或出现皮疹、腹痛、腹泻、咳嗽、胸痛等症状时,可服用吡喹酮等预防性药物,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