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5000年的良渚文化,你还知道有一条5000岁的良渚港吗?

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这条5000岁良渚港的综合保护项目颇受各界关注。

良渚港不是“港”,而是一条古河道,因为以前沿途有不少码头,当地人叫着叫着就叫它港了。

它西起余杭瓶窑镇大观山村,流经瓶窑、良渚等地,一路向东流向大运河……沿线遗存着丰富的水利文化、地名文化、蚕桑文化、非遗文化等,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爷爷那辈说,他们小时候还是鸬鹚捕鱼”“以前上午有早市,晚上有说书,还可以买几块梨膏糖边吃边听”“折桂桥在我们本地是叫马家桥的,背后有个渔夫救康王的故事”……说起良渚港,附近村民们能讲出一箩筐的故事。

“良渚港串联着良渚、运河两大世界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也承载着沿线人民的生活情怀与历史记忆,保护好它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发布,良渚港综合保护项目作为其中之一,项目将对存续五千年的良渚港及其水系进行综合保护和价值提升,再现纵贯良渚古城的千年盛世水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卷。

“综合保护”,不仅要保护好良渚港及其水系,也要进一步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即日起,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各界开展“探寻千年记忆——良渚港老照片征集”活动,邀请所有的市民朋友,特别是良渚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历史研究者、良渚港沿线居民等,来晒一晒,说一说,拍一拍,赛一赛“5000岁的良渚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晒一晒,说一说”,是请大家晒晒良渚港老照片,说一说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二部分“拍一拍,赛一赛”,则是邀请大家用镜头记录现在的良渚港,我们也将组织摄影采风活动。

在前期走访阶段,我们已经收集到了部分珍贵的老照片,并找到了摄影师,听他们讲讲背后的故事。

61岁的瓶窑凤山村人吴阿祥:

从小吃良渚港的水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瓶窑人吴阿祥的相册里,藏着两张相隔10年的照片,记录了瓶窑长命村村口的历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于200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于2013年

一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另一张照片拍摄于2013年。同样的地方,长命港沿岸已经修起了三层小洋房,不远处开始动迁,而环桥下一位村民正在闲适地钓鱼。

如今,又10年过去,吴阿祥带着记者来到了拍摄地,眼前的景象完全不复当年的模样,曾经的村庄变成了公园,只有那座桥依旧矗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阿祥今年61岁,是土生土长的瓶窑人,1964年出生于凤山村,凤山村位于良渚古城遗址西南角,2013年为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申遗,村民陆续搬迁安置。吴阿祥的老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葡萄畈西城墙上,是长命港的上游,流经村坊的溪流到长命村委同良渚港汇合,长命村委以下始称良渚港。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一到双抢夏收夏种的季节,生产队农民伯伯就会用抽水机抽良渚港的水来灌溉庄稼,“我们以前耕种、灌溉都在这条河里了”。吴阿祥说,70年代的良渚港清澈见底,口渴了直接弯腰捧起一口水喝。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家里吃水都是去河塘里挑,就这样吃着良渚港的水长大。

在吴阿祥的记忆里,良渚港的水系四通八达,是一条的交通要道,村民们以前主要靠水路出行,吴阿祥曾听外公说起,良渚港可以经大运河通往上海。

土生土长的“良渚80后”金良瓶:

良渚老街就是良渚的CB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良瓶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也是良渚街道的工作人员,负责宣传一块的工作,这些年拍摄了大量关于良渚港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是良渚港重获新生的一年。”

过去,良渚港是当地渔民捕鱼的主要水域,渔民们靠水吃水,打鱼为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大小小“老虎兜”取代了传统的捕渔方式,收入增加了,但影响了整条河的颜值,更成了泄洪的致命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治前的良渚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治后的良渚港

“那年开始五水共治,有多年水上工作经验的渔民,自制工具,想尽一切办法将河里竹竿拔除干净。有一个成语叫‘立竿见影’,而对良渚港来说则是是‘拔竿见影’,河面顿时变得开阔起来。”

在金良瓶眼里,良渚港就是良渚的母亲河。“这里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医院都是沿着良渚港建的,这里就是我们良渚的CBD。”

良港村党委书记何建新:

打网村对良渚港的感情是最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建新是70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经常去良渚老街赶集,早上去喝豆浆,晚上去听书,老街上有布店、肉店、粮油店。那时候从打网村走到良渚老街,总是来来往往走过折桂桥,听老一辈说,以前折桂桥上还有一个东栅门,但是后来因为台风没能保存下来。“可惜我们也都没见过这个东栅门,只是听说过。”

良港村是由原太平村、周家里村、打网村于2003年9月合并而成的。

“其中打网村对良渚港的感情是最深的,当时有专门文件下发,把2000多亩的良渚港水域划分给打网村,那时候的村民们主要就是靠这片水域打渔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建新还保存着当时下发的文件

打网村村民靠水吃水,捕鱼历史悠久。早在1938年,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编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就有记载:“镇之南有一特殊之村落,名打网村,皆何姓,为九姓渔民之后,民情风俗迥异,共一百余家,皆捕鱼为业,兼营农业。”

为良渚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的王洪坤:

良渚的每张照片都有它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洪坤是西塘河村人,曾在良渚遗址管委会工作过,翻开他电脑里文件夹粗略统计了一下:以良渚命名的照片有上万张。

“我从2007年的样子开始摄影,因为是在良渚中学读书的,对那一带很有感情,所以经常会去拍照片。”

王洪坤希望自己的照片可以讲故事,他翻出一张张照片介绍起来:

“这张是摄于2009年5月。明万历年间改建,清雍正年间重建的折桂桥,位于良渚老街南端,南北向横跨良渚港,2004年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良渚港是打网村渔民撒网捕鱼主要河流,也是老街居民洗漱生活水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摄于2009年9月 。打网村渔民,早上捕鱼回来后 ,在良渚大桥老桥头,售卖捕获的鱼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摄于2019年10月。原来良渚供销社棉布店职工转制后,在继续销售棉布类商品,服务周到热情,可以帮助客户裁剪制作被褥,被套等,生意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是2018年10月,老街居民在良渚港里,洗被子和凉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港照片征集活动今日开始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8月31日

征集要求:

1.征集良渚港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包括但不限于良渚港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间风俗等。

2.征集良渚港近段时期的照片,包括但不限于良渚港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间风俗等。

3.请参与者提供与照片相关的背景信息,如拍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联系方式。

投稿方法: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送邮件至442693565@qq.com,或邮寄至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新闻大厦新大楼(1406办公室收),咨询电话:17858529130。

征集奖励:

对于良渚港的老照片,设置了“特等奖”,评选期间将组织专家团队,选出能够纳入良渚港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并为良渚港综合保护工程提供参考的照片,每组送出10000元的奖励,名额不设上限,也可能空缺。

征集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举办线上摄影展,将征集到的良渚港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进行线上展示,同时组织专家评审,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鼓励奖5名,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1000元和100元的奖金。

其他说明:

1.所有获奖作品,自投稿行为发生之日起,即被视为主办方拥有递交资料使用权;主办方在对提交作品进行使用时,有权进行适当修改或对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删减。

2.作品需原创,如涉及著作权、版权纠纷等法律纠纷问题,由应征投稿者自负责任。如内容相同或相似,以收到邮件的时间先后为准,取先投稿者作品。

3.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所有。

记者 周辰璐

视频 林叶杨

制图 高薇

通讯员 师晨 黄圆圆

部分内容来源余杭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梁倍榕

审核 毛迪 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