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版《新华字典》里面,有一个经典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个例句是用来演示冒号的用法,即在总结性语句之前使用,以概括前面的内容。

尽管冒号后的句子“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表达了相同的希望,但冒号前的背景却反映了实现这一希望的不同道路和可能的困难。

在80年代,中专生受益于包分配和免学费政策,有时他们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重点高中还要高。

在那个经济时代,早日成为工人并开始挣钱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但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中专和大专不再包分配,加之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昔日风光不再。

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职业教育无论是办学质量还是社会地位都远远赶不上普通教育。

而中考分流,意味着有相当比例的孩子不能考入普通高中,只能选择职高、技校,这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当代家长的心头大患。

最近在网上看到到一个新闻,在哈尔滨卫生学校外,深夜时分,众多家长搭建帐篷,只为给未考入高中的孩子报名职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法规定,在中国只要年满16岁就可以参加工作,这意味着如果不读中职,不少家里条件一般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后,玩两年就出去打工,此后的上升通道无异于被堵住了。

所以职业教育就成为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为数不多的选择。

这所哈尔滨卫生学校不设成绩门槛,农村户口还免除学费,但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因此,家长们不得不通宵排队,确保孩子能有学可上。

然而这种情形并非哈尔滨独有,浙江、江苏、江西、河北等地,在中考成绩公布后,职校和中专的报名现场都出现了家长通宵排队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公办、学费低廉、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更是人满为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考按照五五分流、只有一半孩子能上高中,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考分流是刚性政策,是控制普高、职高及中专院校比例的强硬措施,为了保证分流的公平性,复读也是被严令禁止的。

也就是说,中考是孩子们人生第一道分水岭,没有试错的机会。

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中考的分数制度可能显得更加严酷。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即使未能通过中考,也有更多备选路径,如转入国际学校或选择出国留学。

数据显示,大多数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或普通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前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公办中专和技校实施了免学费政策,学生基本上只需承担生活费即可。

姜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她考上了高中,但考虑到各种条件,她最终选择了中专。

这也反映了许多农村孩子的现实情况,家长们倾向于减少教育成本,同时希望孩子能学到一项实用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获得收入。

虽然从当前的市场供需结构和未来需求上讲,中考分流的大思路其实没问题。

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对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实施了“五五分流”政策,旨在将一部分学生定向到技术型学校,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填补人才缺口的技术型人才。

但问题是,宏观上的没问题,在微观上都是问题。

换句话说,问题不在于分流政策而在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做的太差,以及就业市场对于中专学历依旧充满了歧视。

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反对教育分流,毕竟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潜力和兴趣,教育应当根据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每年就出生人口的1%能考个985,适合走读书考试这条路的小孩满打满算也就10%。

那剩下那90%的小孩子长大了就业怎么分配?

其实工作都是大差不差。

就是爹妈如果不缺钱,还有点关系,那就坐个办公室;如果缺钱就吃点苦,多卖点体力。

如果你见过初二第二学期和初三上学期的普通公办初中课堂,你会发现对那些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百无聊赖,昏昏欲睡的学生来说,教育分流实际上是也一种解脱。

都是中国人,从小到大考过那么多试,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材料不用等到成年了才知道的。

所谓的教育分流就是让那些不肯承认的家长早点接受现实,让孩子和家长都少吃点考试的苦。

可现实问题是什么?

一方面是现在的中专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都让家长难以放心。

数据分析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普遍低于普通高中,这导致了中职学校因资金不足而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和完善教学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学设备可能陈旧损坏的,实践机会往往是稀缺的,而所谓的校企合作往往沦为将学生派往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

去年6月,就有新闻报道过,河南洛阳的朱女士发布求助,她的女儿在中专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却被学校安排到江苏省昆山市的一家电子厂实习,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根本不匹配。

学生们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性作业,身份证还被带队老师收走,限制了她们的自由。

实习期间,学生们夜班工作时间从晚上8点至次日早上8点,工资为每小时14元,没有加班费。

朱女士多次尝试与带队老师沟通,但老师回应称,学生可以离开,但返校后将受到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还有很多这样的“校企合作”都是不给发工资的,甚至于还要到学生榨油,让学生掏钱去到厂里做流水工人,美名其曰“培训费”。

“不交培训费,就不能上岗进厂实习,不进厂实习,就拿不到毕业证。”

这个新闻,几年前,央视新闻记者就曾卧底曝光过。

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能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职业学校和中专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差异较大,更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酒、早恋、逃课和校园暴力等现象在职校中更为常见。

学校在管理上显得不足,甚至出现了极端的管理态度,例如有技校班主任仅要求“男的不死,女的不生”。

这些学生大多只有十四五岁,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律能力相对较弱。

在这样松懈的管理环境下,孩子们更容易误入歧途。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走上正轨,他们并不是反对职业教育,而是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实在是让人难以安心。

其次是就业市场对于中专生的歧视

说不好听的,这个社会上80%的工作,中专生就足够胜任了,但是现在还是卷啊,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君不见,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就已经达到1179万人,那么多来应聘的本科生,我为啥要招中专生,我招个中专生哪怕他干跟本科生一样的工作,我工资也得开低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歧视下,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并没有成为预期中的“蓝领工人”,而是转变成了补充当前劳动力市场缺口的“人口红利”的主力军....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中考分流的残酷性在于它将所有问题都压在了一群尚未定型的孩子身上。

教育本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儿童时期,孩子们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认知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孩子小时候,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体育锻炼,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提高知识学习的比重。

然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刚好反过来,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立即面临中考,然后是高考,这两个阶段的学习压力都非常大。

而一旦进入大学,学习压力似乎就减轻了。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

对于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很浅显,最需要的是得到正确的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